中國主要親屬關系簡表

親屬是基于婚姻、血緣和法律擬制而形成的社會關系。我國法律所調整的親屬關系包括夫妻、父母、子女、兄弟姊妹、祖父母和外祖父母、孫子女和外孫子女、兒媳和公婆、女婿和岳父母、以及其他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,如伯伯、叔叔、姑母、舅、阿姨、侄子女、甥子女、堂兄弟姊妹、表兄弟姊妹等。親屬不等于家庭成員,有親屬關系的人可能分屬于多個不同的家庭;家庭成員并不絕對有親屬關系。
漢語親屬系統(Chinese kinship)在人類學里被歸類于描述型親屬系統(Descriptive system)或蘇丹型親屬系統的一種。這是劉易斯·亨利·摩爾根在1871年的作品《血親和姻親制度》里所提出的六種親屬系統之一,其中以蘇丹型親屬系統最為復雜,而漢語親屬關系則列其一。在該系統中每個人依據其宗族、輩分、性別與年齡,而有不同的親屬稱謂。
在漢語當中,親屬是指因婚姻或血緣與人結成的社會關系,父母、兄弟姊妹等親屬又稱親人或家人,其他則稱為親戚。闡述親屬關系的記錄最早見于先秦典籍爾雅第四章的釋親。中國古代唐朝學者孔穎達對親戚的批注為“親指族內,戚言族外”,所謂族內是指父系同宗者,以男性為中心,包括宗族內的男性和他們的配偶,但不包括已出嫁女性和她們的配偶。然而即使這樣,隨著人口增加也發展出少數幾個專用稱謂。到了現代則多分為血親、姻親及配偶。
簡述
首先,父系的兄弟姊妹,長一輩就成了伯叔姑,再長一輩,便加上公/爺、婆表示輩份。
妻子的兄弟姊妹叫內兄/弟/姊/妹或妻兄/弟/姊/妹,又叫舅子、姨子,長一輩是舅和姨。
再看堂表之分,同宗是堂,異宗是表。即父系的男丁是堂,其他是表。要注意是表姑是父系的表姐妹,而不是父系的姐妹。
伴侶方面,父系兄弟的伴侶叫兄嫂、弟妹/弟婦/弟媳,長一輩叫伯姆/伯娘、叔嬸/嬸嬸。再長一輩,叫伯婆、叔婆/嬸婆。
父系姊妹的伴侶加上夫表示是其丈夫,即姐夫、妹夫。長一輩則用丈或父,即姑丈、姑父。
內兄弟的伴侶叫妻兄嫂/內兄嫂/姻兄嫂、妻弟妹/內弟妹/姻弟妹,簡稱兄嫂、弟妹,長一輩叫舅母/妗妗。
內姊妹的伴侶叫襟兄、襟弟,長一輩叫姨丈、姨父。
所以親屬稱謂是由關系和輩份組合而成的。
血親
直系血親
- 父系 - 父親(爸爸、爹)→祖父母(爺爺、奶奶)→曾祖父母→高祖父母
- 繼續往上回溯,則依序為天祖父母、列祖父母、太祖父母、遠祖父母、鼻祖父母。
- 母系 - 母親(媽媽、娘)→外祖父母(姥爺、姥姥;外公、外婆)→外曾祖父母→外高祖父母
- 兒/兒子 - 夫妻間男性的第一子代,口語又稱仔、囝。
- 女兒 - 夫妻間女性的第一子代,口語又稱閨女、女、囡。
- 孫 - 夫妻間的第二子代,依性別又分孫子、孫女。有時孫子是一種不分性別的稱呼。
- 曾孫/重孫 - 夫妻間的第三子代,閩南語稱「干仔孫」(kan-á-sun),粵語口語又稱息(粵語讀音:塞 sak7)。
- 玄孫 - 夫妻間的第四子代。
- 來孫、昆/晜孫、仍孫、云孫、耳孫,夫妻間的由第五子代孫至第九子代孫。
旁系血親
- 父系長輩
- 伯 - 父親的兄長,稱為伯父、伯伯、大爺、X大爺、X子爺(父親的大哥為大大爺,二哥為二大爺、二子爺,三哥為三大爺、三子爺...)
- 姆 - 伯父的妻子,稱為伯母、大娘、X大娘、X子娘(父親的大嫂為大大娘,二嫂為二大娘、二子娘,三嫂為三大娘、三子娘...)、粵語稱「伯娘」
- 叔 - 父親的弟弟,稱為叔父、叔叔、嗒嗒
- 嬸 - 叔父的妻子,稱為叔母、嬸嬸、娘娘(與嗒嗒相對,娘字讀降調)
- 姑 - 父親的姊妹,稱為姑母、姑姑、姑媽,粵語「姑媽」專指父親的姊姊,父親的妹妹稱「姑姐」
- 姑丈 - 姑母的丈夫,也稱姑父
- 母系長輩
- 舅 - 母親的兄弟,稱為舅父、舅舅
- 妗/妗子 - 舅父的妻子,稱為舅母、舅媽、妗母
- 姨 - 母親的姐妹,稱為姨母、姨媽、阿姨、姨娘,有些地區「大姨/姨媽」專指母親的姊姊,「阿姨」、「姨娘」則稱母親的妹妹
- 姨丈 - 姨母的丈夫,也稱姨父
- 同輩
- 兄弟姊妹 - 也作兄弟姐妹,指有相同父親和母親的人。
- 雙胞胎兄弟姐妹
- 同父異母兄弟姐妹
- 同母異父兄弟姐妹
- 堂兄弟姊妹 - 父系血親的長輩(伯、姆、叔、嬸)的兒子或女兒,口語時一些地方不帶“堂”字。
- 表兄弟姊妹 - 父系血親的長輩(姑)的兒子或女兒和母系血親的長輩(舅、妗、姨)的兒子或女兒
- 晚輩(對使用在不同性別的人物時,斜線前后的字取對應性別者,括號內的字放在最后面就是對女性的稱呼)
- 侄兒/女 - 男性稱兄弟的兒子或女兒
- 侄兒/女 - 女性稱兄弟的兒子或女兒
- 外甥(女)- 男性稱姊妹的兒子或女兒
- 姨甥(女)- 女性稱姊妹的兒子或女兒
姻親
- 姻親
- 公公:丈夫的父親,又稱家翁,也直稱爸爸,有些地區稱「老爺」,閩南語稱「大官」,讀音為ta-koa?
- 婆婆:丈夫的母親,又稱家姑、家婆,也直稱媽媽,閩南語稱「大家」,讀音為ta-ke,廣東稱「奶奶」
- 岳父:丈人,亦有地區稱丈母達,妻子的父親,口語也直稱爸爸,粵語稱「外父」
- 岳母:丈母娘,妻子的母親,口語也直稱媽媽,粵語稱「外母」
- 兒媳:亦有稱兒媳婦,對兒子的妻子的稱呼,又稱媳婦、新婦(粵語白讀為pou5,音「抱」)
- 女婿:對女兒的丈夫的稱呼
- 嫂/嫂嫂/嫂子:對兄長妻子的稱呼
- 弟媳、弟妹、弟婦:對弟弟妻子的稱呼
- 姐夫:對姐姐丈夫的稱呼
- 妹夫、妹婿:對妹妹丈夫的稱呼
- 妯娌(zhóu lǐ 或 zhóu li):兄弟的妻子間互相的稱呼或合稱,國語念「妯娌(ㄓㄡˊ ㄌ一ˇ)」。在臺灣,輩份較大的妯娌會直接叫小妯娌的名字,對外人介紹則說小嬸仔;輩份較小的妯娌會稱呼大妯娌為阿嫂或大嫂,對外人介紹也稱呼為阿嫂或大嫂。
- 連襟:姐妹的丈夫間互相的稱呼或合稱,也稱襟兄弟、連橋
- 大伯子:對丈夫的哥哥的稱呼,又稱「大伯」
- 小叔子:對丈夫的弟弟的稱呼,又稱「小叔」
- 大姑子:對丈夫的姐姐的稱呼,粵語稱「姑奶」
- 小姑子:對丈夫妹妹的稱呼,又稱「小姑」或姑妹
- 大舅子:對妻子哥哥的稱呼,又稱「大舅」或內兄
- 小舅子:對妻子弟弟的稱呼,又稱「小舅」或內弟
- 大姨子:對妻子姐姐的稱呼,又稱「大姨」或姨姐
- 小姨子:對妻子妹妹的稱呼,又稱「小姨」或姨妹
- 繼父母,又稱后爸/媽
- 繼子女
- 繼兄弟姐妹
- 配偶
- 丈夫:結婚的女人對自己伴侶的稱呼,近代多雅稱「先生」,傳統則稱「外子」、「相公」、「官人」、「夫婿」、「夫君」等。當代有人稱「老公」,但有人不喜歡用,因為在清朝時京城妓女對太監(公公)蔑稱為「嫪(ㄌㄠˋ)公(老公)」[2]。
- 妻子:結婚的男人對自己伴侶的稱呼,近代多雅稱「太太」,俗稱「老婆」,傳統則稱「內子」、「內人」、「娘子」、「夫人」(敬稱,用于稱呼他人的妻子)。
其他
- 干親(多無血緣關系,一般不認為是嚴格意義上的親戚)
- 干爹/干爸/干爺
- 干娘/干媽:干爹/干爸/干爺的配偶
- 干哥/干姐姐
- 過繼
- 過繼達 或直稱爸、爹,等
- 過繼娘 或直稱媽、娘,等
- 過繼兒/閨女
祖宗十八代
十八代一般指父系中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員。此后,亦被引申加入罵人的用語中,將別人的家族成員也牽涉當中,用語起源卻已經無從稽考。
- 上九代依序為:
- 父母、祖、曾祖、高祖、天祖、列祖、太祖、遠祖、鼻祖。
- 下九代依序為:
- 兒、孫、曾孫、玄孫、來孫、晜孫、仍孫、云孫、耳孫。[3]
漢語親屬稱謂與英語親屬稱謂的對照
- 漢語的稱謂基于大家族,英語的稱謂基于核心家庭。舉例說明,漢語中父母的兄弟姐妹及配偶,細分為伯母、嬸嬸、舅媽、姑姑、姨母、伯父、叔叔、姑父、舅舅、姨父,英語中,Aunt和Uncle分別統稱其中的女性和男性。
- 漢語的稱謂是基于父系社會。比如,“堂”者,如堂兄、堂弟,堂姐,堂妹是同姓家屬,是家里的人,而“表”者,如表兄、表弟,表姐,表妹是異姓親屬,是外面的人;再比如,“外”者,如外公、外婆是母親那邊的人,是外人,而爺爺、奶奶是父親這邊的人,是“內親”,是家里的人。而英語的稱謂系統卻不做這樣的區分,如grandfather既可以表示爺爺,也可以表示外公;cousin既可以表示堂兄、堂弟,堂姐,堂妹,也可表示表兄、表弟,表姐,和表妹。
- 在古代的漢民家族中,通過稱謂就可確定一個人在家里的地位和身份,所享有的權利和當盡的義務,這樣各人守好自己的本分,有利于家族的管理,有利于儒家等級制度的實施。而西方的等級觀念和等級制度沒有東方那么復雜,所以表現在稱謂上也沒有那么復雜和細致。
- 日常稱呼時,對長輩要避諱。英語中除父母外,對長輩以稱謂加名字或直呼其名則是被允許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