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(xì)說漢字:絲
白居易有這樣的詩句:“潯陽地僻無音樂,終歲不聞絲竹聲。”這個“絲竹”的“絲”字就是個象形字。甲骨文①就是兩小把蠶絲扭在一起之形。金文②與甲骨文的形體相類似。小篆③是從金文演變而來的。④是楷書的寫法。⑤是簡化字。
“絲”的本意是“蠶絲”,如李商隱《無題》詩:“春蠶到死絲方盡,蠟炬成灰淚始干。”在《鹽鐵論·散不足》中有這樣的話:“古者庶人耋(dié,七十歲)老而后衣絲。”這里面的“絲”字可不能理解為單純的蠶絲,而是指“絲織品”。這句話的大意是:古代 的老百姓要到七十歲以后才能穿絲織品。又因?yàn)榻z很細(xì)小,所以可以算作一種計算長度、容量、重量的微小單位,如一絲為千分之一分。后來引申用來形容細(xì)微之極,如絲毫不差、一絲不茍等。
在古詩中,我們經(jīng)常會見到“絲桐”一詞,如在王粲的《七哀詩》中有這樣兩句:“絲桐感人情,為我發(fā)悲音。”琴多用桐木制成,上安絲弦,可以彈奏,所以稱琴為“絲桐”。假若單說“絲”字,也往往指古代的弦樂器(胡琴、琵琶等);單說“竹”字,往往指古代的管樂器(笛、簫等)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(xì)說漢字》
擴(kuò)展閱讀:
象形字。從二糸,像絲二束之形。戰(zhàn)國文字上部有一橫,如字形3(有的上加二橫,如江陵楚簡的“絲”字作),可能是飾畫,也可能表示絲線連結(jié)之意。“糸”作偏旁簡化作“纟”,故“絲”也簡化為“絲”。其下部一橫為兩個“纟”下一筆的連寫。“絲”字已見于甲骨文,其本義是蠶絲。《說文》:“絲,蠶所吐也。”《書·禹貢》:“厥貢漆絲。”引申為絲織品,如絲綢。泛指像蠶絲一樣的細(xì)線和其他極細(xì)的東西,如絲線、銅絲。比喻事物之細(xì)微,如一絲不茍。又特指琴、瑟、琵琶等弦樂器,因其弦古代常以蠶絲為之,今亦以鋼絲等為之,故稱。(林志強(qiáng))
——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(jī)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