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轡
左民安
“執轡赴疆場。”這個“轡”字讀作pèi,本為會意字。①是甲骨文的形體,上部是“車”,下部是三條馬韁繩,這就表示這一輛車套了三匹馬。②是金文的形體,與甲骨文相似。③是小篆的形體,由韁繩形訛變為絲,中間一條變為“口”,與“車”相連。許慎說:“軎(wèi),車軸端也。”④是楷書繁體字。⑤為簡化字。
《說文》:“轡,馬轡也。”“轡”字的本義就是駕馭牲口所用的韁繩,如《詩經·鄭風·大叔于田》:“執轡如組,兩驂如舞?!贝笠鉃椋豪№\繩像有編有織,驂馬兩匹飛馳如舞。《詩經·秦風·小戎》:“四牡孔阜,六轡在手。”“孔”為“很”義,“阜”為“高大”義。詩的大意為:四匹公馬高又大,六條馬韁手中拉。
“轡頭”是指馬的籠頭、嚼子之類,如《木蘭詩》:“南市買轡頭。”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:
象形字。像把多束絲擰到一起的形象。其繩子之結作,其下所連接的束絲或簡化作
,如字形2。“
”字形與“叀”形近,故字形4、5均訛為從叀從絲。《說文》小篆更訛為從軎從絲。漢代異體把“軎”下之“口”易為“心”,如字形7。后世楷書的寫法是把“軎”下之“口”放在底部,“軎”上之“車”和它左右的“糸”歸到字的上部,形成上下結構。“車”簡化作“車”,“糸”簡化作“纟”,故“轡”簡化作“轡”?!稗\”字已見于甲骨文,用作地名或方國名。其本義是駕馭牲口的韁繩。《說文》:“轡,馬轡也。”《詩·邶風·簡兮》:“有力如虎,執轡如組。”引申作動詞,牽。(林志強)
——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