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雞
編者按:雞年來了,不過今天不是講雞年的來歷,因為十二生肖的傳說比較像童話故事,我們還是看看甲骨文的雞字是怎么寫的,學者又從中解析出了什么。
這是“雞聲茅店月”的“雞”字。甲骨文①的左邊是個“奚”字,僅表示這個字的讀音(“雞”與“奚”讀音相近);而右邊的“鳥”字則是表意的部分,說明“雞”是鳥類。由此可見,“雞”是個左聲(奚)右形(鳥)的形聲字。金文②很像一只頭朝左的大公雞的形狀,表示讀音部分的“奚”字省掉了。小篆③則類似于甲骨文的形體,左邊還是個“奚”字,右邊則把“鳥”換成了“隹”(上古時“鳥”與“隹”同義)。楷書④的形體與小篆相同,也是“隹”、“奚”聲的形聲字。可是后來到了簡化字⑤就大不相同了,把“隹”字又還原為甲骨文的“鳥”字,并且把左邊的“奚”字換成了簡化符號“又”,這就成了新簡化字“雞”了。
請注意:“又”為什么稱為簡化符號呢?因為它能代表“難”、“聶”、“轟”、“樹”、“鳳”等字中被簡化的部分,寫成“難”、“聶”、“轟”、“樹”、“鳳”等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:
初為象形字,商代甲骨文像高冠長喙之雞。在商代就發展為形聲字。形旁鳥像禽鳥形(《說文》本把雞看作鳥類),表示雞的本義與禽鳥有關。聲旁奚為從爪、從大、從糹,糸亦聲之會意兼形聲字,本義是奴隸,于雞表音,雞與奚并為牙音、支部。象形的雞是形聲字雞的一個源頭,形聲雞的另一個遠源、聲首是糸(mì),近源、準聲首是奚,糹與奚并見于甲骨文。糸是束絲之形,其與構件大(人形)、爪(手形)結合而為奚(會以手持繩牽奴隸意),奚與象形的雞結合而為形聲字(也不排除先以奚為雞,后為造專字,天星觀遣策即以奚為雞)。商代形聲字雞的偏旁尚不固定,聲旁或在左,或在右,有的還省去了構件糹。《說文》籀文作“從鳥,奚聲”,戰國文字草率,但基本結構與《說文》同。楷書作鷄,俗體。唐代碑刻或作。現代整理漢字時,以鷄為正體,簡化作雞。本義是報曉家禽。《后編》上14·10:“王田……隻狐十……馬三、雞六。”《荀子·儒效》:“曾不如好相雞狗之可以為名也。”用作地名。《合集》37472:“戊寅卜,貞:王田雞,往來亡災?”用作人名。《前編》7.23.1:“乙丑卜,
貞:令彗眔(及)雞以束尹,從?蜀協事?”(參“雞”字條)(張標)
形聲字。從隹,奚聲。鷄的異體。《說文》以雞為字頭正體,以鷄為重文。現代漢字以鷄為正體,淘汰了雞。漢魏到隋唐碑刻中,尚出現過以下俗體:、
、
、
。雞的產生晚于鷄。鷄字產生于商代,而雞到戰國時才出現。二字的區別,僅在于形旁是從鳥還是從隹。而隹與鳥,古初形、音(同為舌音)、義俱近,或說是一字之分化。以往文獻中雞字也是經常出現的。《詩·齊風·雞鳴》:“雞既鳴矣,朝既盈矣。”云夢秦簡《秦律十八種·倉》:“雞豬之息子不用者,買(賣)之。”馬王堆帛書《老子》乙本205:“雞犬之[聲相]聞。”通“離”,分離。馬王堆帛書《老子》甲本148:“恒德不雞。”又通“谿”,峪。馬王堆帛書《老子》乙本:“知其雄,守其雌,為天下雞。”(張標)
——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