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災
“災異數見,不可不憂。”這個“災”字本為會意字。甲骨文①的外部是房屋之形,內部是“火”,火焚房屋為“災”。②是《說文》中的或體字,實際就是從甲骨文演變而來,本為正體,《說文》卻誤為或體。③是“災”字的籀文形體,上部的“川”字中間有一橫,表示川被堵塞就要決口成災,下部又有“火”,水火無情,當然更是災害之意。④為小篆的形體,變成一個形聲字了(“火”為形,其余的部分為聲)。⑤是楷書體,是由籀文演變而來,成為后世的書寫正體了。⑥為當今的簡化字,實際上是甲骨文形體的借用,仍表示火燒房屋,是會意字。
《說文》認為“災”就是“天火”。實際上“災”字的本義是“火災”,如《左傳·桓公十四年》:“御廩災。”也就是說:一定要防備糧倉著火。后來,又指“天災”,如《漢書·食貨志下》:“古者天降災戾(惡氣)。”這是說:古時天降災難。后來“災”的含義擴大,泛指一切災害,如水災、風災、雹災、旱災、蟲災等等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形聲字。從火,聲。本義指自然發生的火災,字又作“災”。《說文》:“烖,天火曰烖。”《公羊傳·桓公十四年》:“秋,八月壬申,御廩災。”何休注:“火自出燒之曰災。”泛指災害。《周禮·天官·膳夫》:“天地有烖則不舉(殺牲),邦有大故則不舉。”鄭玄注:“天烖,日月晦食;地烖,崩動也。”由火災引申為焚燒;由災害引申為禍患及個人遭遇的不幸。按,古人把災害分得較細,有火災、水災、兵災等,反映在字形上也有不同寫法。火災的災,甲骨文作“災”,從宀(房屋)、從火會意;又或作從火、才聲的形聲字。水災的災,甲骨文作泛濫的水形,或加“才”聲。《合集》36378:“乙卯卜,貞:王步亡(無)
(災)?”兵災的“災”甲骨文從“戈”上發形,會斬首意;發形或變為“才”聲,為形聲字。《合集》6570:“乙酉卜,內貞:子商
(災)基方(基姓的方國)?”《合集》28341“其獸(狩)亡(無)
(災)?”后世火災、水災、兵災各類字形漸趨以火災為主體,“災”(《說文》籀文及后續楷書)上為變形的水字,下從“火”;“災”,從“宀”下“火”會意;“烖”,從火,從
,
亦聲(
,從戈、才聲),或書“戈”上“十”字即“才”之省變。現代漢字整理時,將“烖”“災”(從水、火會意)作為“災”的異體字淘汰。(郭小武、葉青)
——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