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(xì)說漢字:寶
這個“寶”字較復(fù)雜。甲骨文①上部是一座房屋,屋內(nèi)有“貝”有“王”(“王”是大斧頭,代表政權(quán))。這就是說,當(dāng)時認(rèn)為有“權(quán)”有“貝”是最可寶貴的??梢娺@是個會意字。金文②又在甲骨文的基礎(chǔ)上增加了“杵”和“臼”之類的舂米用具,這是生活的必需品,所以都是“寶貝”。③是小篆的形體,“王”和“貝”都在,只是把“杵”和“臼”變成了“缶”字。④是楷書的寫法,基本上同于小篆。⑤是簡化字,“宀”(屋)內(nèi)有“玉”就是“寶”,這就成了一個新的會意字。
“寶”字本義當(dāng)“寶貝”講,后來對美玉也總稱“寶”。比如《國語·魯語上》:“以其寶來奔。”這個寶即“王”。古時銀錢貨幣亦稱“寶”,如“元寶”、“通寶”等等。
舊時在給朋友寫信時,常用“寶眷”一詞,這是對他人家屬的敬稱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(xì)說漢字》
擴(kuò)展閱讀
本為會意字。從宀,從玉,從貝。表示屋中儲藏的貝、玉等珍寶。后來加“缶”聲,則成了形聲字。本義是珍寶。《說文》:“寶,珍也。從宀,從玉,從貝,缶聲。”《左傳·襄公十五年》:“我以不貪為寶,爾以玉為寶,若以與我,皆喪寶也。”商代甲骨文中的“寶”為會意字,從商代金文開始,另加上聲符“缶”。在商代,有省去“貝”作“”形的,《說文》古文沿用了這種寫法。在周代金文中,有時省去“貝”和“玉”,寫作“
”。漢代隸書中,有把“寶”改為從宀、從珍或珎(“珍”的異體)、從貝的,作“寳”或“寶”形。更有省去“貝”和“缶”的,變成從宀、從王(“玉”篆文以前的寫法),后代書法家有寫這個簡體的,并把“王”寫成“玉”。新中國成立后整理漢字時,廢除了“寶”的異體“寳”;簡化漢字時,采用了源自隸書的簡體“寶”,而把“寶”作為繁體廢棄掉了。(張玉金)
——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(jī)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