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家
賀知章的名詩《回鄉偶書》“少小離家老大回”,這個“離家”當然是指“人”離家了。可是甲骨文①卻以“屋內有豕(豬)”為“家”。從這個字可以看出,在上古人們的牧業是從養豬開始的,可見豬對人之重要。“家”字是個會意字,你看金文②那就更形象了,外面是屋,屋內有一只頭朝下的豬。小篆③是屋內有“豕”(豬)。④是楷書的寫法,與小篆大體相同。
“家”的本義即家庭。《韓非子·顯學》:“儒者破家而葬,服喪三年。”這是說:儒家主張傾家蕩產舉行喪禮,守孝三年。“家”字有時也作謙稱,如和外人談起自己家中的長輩,則稱家兄、家父(或家尊)等。
“家法”,本為族權下家長用來統治家族的法規,后來則引申為家長責打奴仆或子女的用具,如:“叫丫環取家法過來,待我賞他個下馬威。”(李漁《蜃中樓·抗姻》)至于“一回家和衣睡,一回家披衣坐”(《西廂記》)里的“家”是個虛字,“一回家”即“一會兒”的意思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會意兼形聲字。《說文》:“家,居也。從宀,豭省聲。”又說:“豭,牡豕也。”此說有據。在商代甲骨文中,“家”有兩種寫法,一種是“宀”(房屋的象形)中的豕為雄性的(腹部有突出的雄性生殖器),另一種較簡單的寫法,不強調性別。突出雄性生殖器的“豕”應是“豭”的象形初文,是兼稱聲符的。而不強調性別的“豕”則是省形。到了周代金文中以不強調性別的寫法為主,后世的“家”字就是由這種寫法演變而成。在商代甲骨文中,“家”中的“豕”大多是畫出豬體的輪廓,也有只畫出豬體的線條的,周代金文的“家”是由這種簡便的寫法演變而成。在甲骨文中出現了省略像豕的前蹄的筆畫的寫法,但周代金文則是由甲骨文的完整寫法演變而成。另外,在周代金文中“豕”的原像豬的后蹄和豬尾的筆畫是連成一筆的,一直到西漢隸書中才分成兩筆,到了東漢隸書中又分成三筆,書寫更便利了。(張玉金)
——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