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寢
“寢興目存形,遺音猶在耳。”這個“寢”字,本為會意字。①是甲骨文的形體,外部是房屋之形,內部有一把掃帚,表示掃凈臥室而就寢。②是金文的形體,與甲骨文相似。③是小篆的形體,室內除了手(又)持掃帚之外,又增加了“人”,“就寢”之義甚明。④是楷書的形體。⑤為楷書異體字,將“人”換成了“爿(chuáng床)”。同樣為“就寢”之義。⑥為簡化字。
《說文》:“寢,臥也。”“寢”字的本義為“臥”、“就寢”,如《詩經·小雅·斯干》:“下莞上簟,乃安斯寢。”大意是:下有蒲席,上有竹簟,于是可以安穩地就寢。諸葛亮《后出師表》:“寢不安席,食不甘味。”由“臥”可以引申為“橫躺著”,如《荀子·解蔽》:“見寢石。以為伏虎也。”“寢”亦可作“寢室”解,如蒲松齡《聊齋志異·畫皮》:“乃以蠅拂授生,令掛寢門。”這是說:于是將驅蚊蠅的撣子交給王生,叫他掛在寢室的門上。因為“寢臥”而停止了活動,所以這就可以引申為“息”、“止”義,如王褒《四子講德論》:“秦人寢兵。”也就是說:秦國停止了武力。
另外,“相貌丑陋”古亦可稱“寢”,如《新唐書·鄭注傳》:“貌寢陋。”這是說相貌難看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會意字。從宀,從帚。本像房屋中有笤帚,或像手拿笤帚打掃房屋。后又加上“人”旁寫作“寑”。本義是寢室、臥室。引申有躺臥、睡覺、休息、擱置等意義。戰國文字和隸書中又把“人”旁換成了“爿”(原像床形),寫成“寢”(寢),以使字義更加明確。古籍中一般都寫作“寢”。《左傳·昭公十八年》:“子大叔之廟在道南,其寢在道北。”孔穎達疏:“寢,即游吉所居宅也。”“寢”可通假為“寖”(jìn),有逐漸的意思,還可通假為“侵”(qīn),有侵犯的意思。新中國成立后整理簡化漢字時,把“寢”中的“爿”簡化為“丬”,同時把“寑”作為異體廢棄了。(張玉金)
——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