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夕
“夕陽無限好,只是近黃昏。”這個“夕陽”的“夕”字是個象形字。甲骨文①的形體,多么像個半“月”形!可見“夕”與“月”在金文中很可能就是一個字。金文②則中間去了一小豎,但仍是半“月”形;中間的那一小豎可能代表“光”,有光為“月”,而無光則為“夕”。小篆③同于金文,只是下部不封口了。楷書④的外形類似于月亮,但中間少一畫,是“月”而又殘缺不全無光無色,所以“夕”就是傍晚之義。
“夕”字的本義為“日暮”,如《詩經·王風·君子于役》:“日之夕矣,牛羊下來。”是說太陽落山了,牛羊要回家。從日落、傍晚又引申為“夜”,如《后漢書·第五倫傳》:“竟夕不眠。”就是整夜沒睡。“夕”為白晝之末,所以一個月的最后一句也稱為“月之夕”,一年的最后一季為“年之夕”。白居易《秦中吟·不致仕》:“朝露貪名利,夕陽憂子孫。”這里的“朝露”和“夕陽”若解釋為“早晨的露水”和“傍晚的太陽”那就錯了。這個“朝露”、“夕陽”是代表“年輕時”和“晚年”,原詩的意思是:年輕時追逐名利,晚年時憂慮子孫(的將來)。
“夕”字是個部首字。在漢字中凡由“夕”字所組成的字大都與“月”或“夜”有關,如“多”、“夙”、“夜”等字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會意字。甲骨文、金文作“”或“
”,像月出之形。金文多作“夕”。“夕”與“月”本為一字,后來才分化為兩字。《說文》:“夕,莫也。從月半見。”所以“夕”的造字本義就是“暮夜”之意。甲骨文:“戊戌卜,永貞:今日其夕風?”(《合集》13338)又:“貞,今夕其雨疾。”(《合集》12670)也引申為動詞,指夜晚祭月。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于是乎有朝日、夕月,以教民事君。”韋昭注:“禮:天子以春分朝日,以秋分夕月。拜日于東門之外,然則夕月在西門之外必矣。”后泛指時間。《詩·小雅·白駒》:“縶之維之,以永今夕。”毛傳:“夕猶朝也。”也假借為“汐”。《荀子·禮論》·“月夕卜宅。”楊倞注:“月夕,月末也。”還假借為“昔”等。(王志平)
——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