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(xì)說漢字:麥
這是個(gè)“麥”字。從甲骨文①的形體看,其上部是一棵小麥形,麥穗朝左,麥下就是一只腳趾朝下的腳(倒“止”)。凡是腳都有“走”的意思,所以這個(gè)“麥”字本來就是“來去”之“來”的本字,而“來”倒是“麥”的本字。可是在卜辭中使用“麥”字較少,而使用“來”字極多,所以這就發(fā)生了互換現(xiàn)象。把原來當(dāng)“小麥”講的“來”,變成了“來去”之“來”;把本來當(dāng)“來去”講的“麥”,變成了“小麥”的“麥”。這一交換再也沒有還原過。金文②仍然是上為“麥”形,下為一只腳。小篆③也沒有大變,下部仍為腳形。④是楷書形體。⑤為簡(jiǎn)化字。
在古典文學(xué)中,我們常會(huì)碰到“麥秋”一詞,你若理解為“秋麥”那可就不對(duì)了。蔡邕在《月令章句》中說得對(duì):“百谷各以其初生為春,熟為秋,故麥以孟夏為秋。”所以“麥秋”是指“麥?zhǔn)臁薄_@樣,羅隱《寄進(jìn)士盧休》詩(shī)中“麥秋梅雨遍江東”的話就很好理解了。這是說,麥子快成熟的時(shí)候,江東的梅雨季節(jié)也就到了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(xì)說漢字》
擴(kuò)展閱讀
形聲字。從來,從夊,為來字的分化字。“來”本為麥的象形字,從來從夊是表示麥?zhǔn)巧咸焖抵?。在商代甲骨文中,多?shù)麥字從來從夊,但少數(shù)從禾從夂,為麥之異構(gòu)。西周金文從麥從夊,但有變化。作為來的分化字。麥與來的本義相近。《說文》:“麥,芒谷。”《詩(shī)·風(fēng)·載馳》:“芃芃其麥。”《詩(shī)·鄘風(fēng)·桑中》:“爰采麥矣,沫之北矣。”(劉桓)
——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(jī)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