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夏
這個“夏”字的上古形體較為復雜。從金文①看,其上為“頭”,中間為“軀干”,兩側為“手”,其下為“足”,實際上就是“人”形。②為小篆的形體,也是“人”形,但已經發生了偽變,人的身軀部分沒有了,只是一只大腳還在。③是楷書的形體,它是從小篆演變而來,根本看不出人的形象了。
“夏”字的本義是“人”。《說文》講的有道理:“夏,中國主人也。”所謂“中國”即指黃河流域及中原一帶。所以古代中國人也稱為“華夏”。作為一年之中的第二季“夏”,那是假借字的問題,這與“夏”字的本義無關,如晁錯《論貴粟疏》:“春耕,夏耘(除草),秋獲,冬藏”在《楚辭·九章,哀郢》中有“曾不知夏之為丘兮”的話,這個“夏”是什么意思呢?是“夏季”?是“華夏”?都講不通。其實這個“夏”字在這里是代替了“廈”字,“丘”即為“廢墟”這句原話的大意是:何曾料到郢都的大廈都變成了廢墟。這是屈原對楚國統治集團誤國廢邦的痛恨之詞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象形字。夏字與《說文》字形相合的寫法見于春秋時秦國文字,當源于西周籀文。《說文》:“夏,中國之人也。從夊、從頁、從臼。臼,兩手;夊,兩足也。”此字在西周文字中已發生形變,字從日旁,“頁”下端的“人”已變成加“女”形。春秋戰國時又出現“”字寫法,及訛變形。楚簡作
的寫法,可能是楚地的一種特殊寫法,也可能是表示夏季天氣炎熱有蟲類活動的會意字。周秦文字傳統寫法一脈相承,成為漢代隸定的根據。夏義指夏朝或夏族,亦指華夏。如秦公鐘:“
?事(蠻)夏”(《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》290頁)。亦用夏為雅,上博簡《?(緇)衣》中的“大
”即“大雅”。夏用為地名如鄂君啓舟節:“逾
(夏),內(入)
。”學者疑此“夏”指《史記·越世家》的“夏路”。《楚辭·九章·哀郢》:“遵江夏以流亡”,“夏”指夏水。馬王堆漢墓帛書《十六經》:“春夏為德”,“夏”指夏季。(劉桓)
——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