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舞
李白《高句驪》詩:“翩翩舞廣袖”這個“舞”字就是個象形字。我們看甲骨文①的中間是正面立著的一個人,左右兩手執牛尾而舞,正如后世頭插雉翎翩翩起舞的意思。金文②發生了較大的變化,除了基本上保留甲骨文的形象之外,又在其左下加上了“彳”,在其右下加上了“止”,合起來是“辵”,表示動的意思一一“起舞”當然要動的。小篆③則又比金文簡化了一些,在“舞人”之下,加上了左右的兩只腳,這也正表明舞蹈必須用腳。④是楷書寫法,是直接由小篆楷化而來,筆畫極為繁雜,但至今仍未簡化
“舞”字的本義就是“跳舞”,如《韓非子·五蠢》,:“執干戚舞。”也就是說:拿著武器跳舞。從跳舞又引申為“舞弄權術”,如《史記·張湯傳》:“舞智以御人。”這是說:玩弄智謀權術而控制人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會意字。商代甲骨文舞之初文,像人兩手執牛尾之類的舞具而舞蹈之形。古代無、舞最初本一字,其后由于舞蹈是手舞足蹈,兩腳動作帶動全身,故特意在字下端添加“止”(足形),遂成為“舞”這種寫法。無、舞二字發生分化后,無多用為有無之無。春秋戰國時期,舞字像人兩手所持的舞具形發生訛變,字上端也發生形變,有的不從大(人形),而訛為從、從林的字。《說文》:“
,豐也。從林、
。”就是舞,戰國無字形較規矩者與此形接近。商代舞皆用其本義舞蹈之意。例如《合集》12835:“其舞,
(有)雨。”《合集》12836反:“貞:舞,
(有)雨。”都是貞問用舞蹈娛神求雨,問是否有雨。《周禮·春官·司巫》:“若國大旱,則率巫而舞雩。”《爾雅·釋訓》:“舞,號雩也。”郭璞注:“雩之祭,舞者吁嗟而請雨。”由于當時禮俗是以舞乞雨,所以甲骨文又造出
字(《合集》30029、30030等),為以舞求雨之專字。西周金文有用舞構成人名的,如房山縣琉璃河西周燕墓出上圓盤形銅器,上有“匽侯舞易”四個字,“舞昜”為燕侯的名。(劉桓)
——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