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今
“今茲美禾,來茲美麥。”這個“今”字本為會意字。①是甲骨文的形體,當是“吟(jìn噤)”字的初文,閉口不言為“吟”。②是金文的形體。③是小篆的寫法。④為楷書的寫法。
《說文》:“今,是時也。”這并非“今”字的本義,而是假借義。“今”字的本義“吟(噤)”已經消失了。
“今”,后世多用作表示“現在”、“當前”等,如陶潛《歸去來兮辭》:“覺今是而昨非。”這是說:認為現在是對的,而過去錯了。
“今上”一詞在古書中常見到,那是指封建時代臣子稱當代的皇帝,如《史記·魏其武安侯列傳》:“孝景崩,今上初即位。”這是說:漢景帝剛剛去世,漢武帝初即位。
請注意:“今昔”一詞古今都用,指“現在和過去”,但古代的“今昔”多指“昨天夜晚’,如《史記·龜策列傳》:“今昔汝漁何得?”就是說:昨晚捕魚得到什么?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指事字。初文是倒“曰”形,從亼(倒“口”形)下加短畫,以示口吟之意。“今”字初文中用以指事的短橫位于“亼”形下中間部位,殷商末期已偏移,與“亼”之右側斜畫相接。入西周,短橫又出現向下折曲成“”形者,但為數甚少。入東周,或寫作“
”,二橫畫全作短橫,而且只與右斜畫相接,但這沒能成為演變的主流,其主流是“亼”形下的折筆向下拉長,為小篆及秦漢隸書所繼承。由于折筆“
”有向左逆筆的過程,所以,漢隸又逐漸改進:一種形式是把它變作近似“卜”的兩筆形式,這在以“今”為聲符的“岑、含、貪、琴、黔、陰”等隸字中也都有表現;另一種形式是把它變成“T”這樣的兩筆形式。后來楷書把“T”形改造成順向橫折撇的一筆形式“
”,它上面的橫筆變作點。本義當是吟。但其本義在典籍用后起的累增字“吟”。“今”字早在商代已被表時間的假借義占據,其義為此時,可以表示當日。《合集》12004:“貞:今日雨?”又可以表示較當日寬泛的現時階段。《合集》33351:“貞:今秋禾不遘大水?”(金國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