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彳
左民安
這是個“彳(chì斥)”字,是個象形字。甲骨文①是“行”字的左半邊(“行”字的甲骨文形體是個十字路口)。金文②的形體與甲骨文基本相同。可是小篆③就變得不太像了。楷書④那就根本沒有路口的形象了。
“彳”字一般不單獨使用,它經常與“亍(chù處)”字連在一起組成一個詞“彳亍(chìchù)”,表示“小步”或者“走走停停”的意思,如:“彳亍中輟。”(潘岳《射雉賦》)這是說:小步走而后又停下來。“彳亍上灘舟。”(李贄《觀漲》)這是說:走走停停地上了灘舟。
“彳”字是個部首字:凡是由“彳”字所組成的字,大都與“行為”或“動作”有關,如“行”、“御”、“徒”、“徙”等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象形字。甲骨文、金文“行”字作叫“”,像四面通達的道路之形。彳為行字左半,一般只作為偏旁,表示與道路或行走有關的意義。甲骨文、金文中彳旁與是、止、走、行等旁常通。作義符時左右無別,但以居左為多,后世逐漸固定到左邊。《說文》:“象人脛三屬相連也。”解釋不確。彳偶或單用,義為小步行走。漢張衡《舞賦》:“蹇兮宕往,彳兮中輒。”(師玉梅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