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行
“走林而射鳥,行畔而觀魚。”這個“行”字是個象形字。甲骨文①中間是一條大路,左右兩側又分出了兩條小路。金文②的形體是東西南北都能通行的十字路口。③是小篆的形體,變得根本看不出通行道口的樣子了。④是楷書的寫法。
“行”字本義就是“路”,如:“遵彼微行(háng航)。”(《詩經·豳風·七月》)也就是“沿著那條小路”的意思。因為是“路”就可以行走,所以“行”又當“行走”講,如:“八駿日行(xíng形)三萬里。”(李商隱《瑤池》詩)這就由當“路”講的名詞變成了當“行走”講的動詞。從“行走”義,又可以引申為“離開”。如:“子明殺之,以其妻行。”(《左傳·襄公二十二年》)也就是說:子明把他殺了以后,又帶領自己的妻子離開了。至于《兵車行》、《長干行》等中的“行”字又是什么意思呢?那是古詩中的一種體裁,也叫做“歌行體”。
我們現在所說的“行李”,一般是指出行者所攜帶的衣箱、鋪蓋等物??墒枪糯筒皇沁@個意思,如:“行李之往來,共(供)其乏困。”(《左傳·僖公三十年》)你如果把這里的“行李”理解成“鋪蓋卷”那就不對了。這個“行李”是指“使者”。原話的意思是:使者往來,我們可以供給他們一切費用。(無資曰“乏”,無糧曰“困”。)“行李”之“李”,在古代也可以寫作“理”,其義不變。
請注意:古代的“行”相當于現代的“走”,古代的“走”相當于現代的“跑”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象形字。羅振玉《殷虛書契考釋》:“象四達之衢,人之所行也。”《說文》以為從彳,從亍,不確。商承祚《殷虛文字類編》:“古從行之字,或省其右作彳,或省其左作
,許君誤認為二字者,蓋由字形傳寫失其初狀使然矣。”行本義是道路。《詩·小雅·小弁》:“行有死人,尚或墐之。”(道路上躺了個死人,還有人來埋葬他)從道路義引申出行列義,從行列義又引申出排行、行業等意義。這些意義的“行”讀為háng。從道路引申出行走義,從行走義又引出流行、通行、施行、經歷、巡視、行為等意義。這些意義的“行”讀為xíng。由行為義引申出行跡義,作名詞用,舊讀為xìng。“行行”(剛強的樣子)中的“行”,舊讀為hàng; “樹行子”中的“行”今天仍讀為hàng?!暗佬小敝械摹靶小弊x為héng。 “行”字原來橫平豎直,四個角均為直角,后來橫豎均彎曲變斜,上邊兩角變大,下邊兩角變小。今天的“行”可以拆為“彳(chì)”和“亍(chù)”兩個字了。(師玉梅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