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往
“寒來暑往,秋收冬藏。”這個“往”字本為形聲字。①是甲骨文的形體,上部是一只腳趾朝上的腳,下部的“王(斧頭形)”字表讀音。可見“往”字本為上形下聲的形聲字。②是金文的形體,左又增加了意符“彳”,表示行動。③是小篆的形體。④為楷書的寫法。
《說文》:“往,之也。”“之”當“到……去”講。許慎的說法正確,如《史記·滑稽列傳》:“至其時,西門豹往會之河上。”屈原《九歌·國殤》:“出不入兮往不反(返)。”由“去”又可以引申為“過去”、“往日”,如《論語·八佾》:“既往不咎。”意思是:對過去的事不再責備。
另外,“往”由“去”義還可以引申為“送去”,如杜甫《與楊修書》:“今往仆少小所著辭賦一通。”“仆”,男子謙稱自己。也就是說:現在送去我小時候所作的辭賦一份。
請注意:在古代“去”和“往”的含義有所不同。古代的“往”相當于現在的“去”;古代的“去”是“離開”的意思,如“孟子去齊”,是說孟子離開齊國,而決非孟子到齊國去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形聲字。從彳,聲。或從辵。彳、辵是為義近形符,古文字中常通。
甲骨文作
,從止,王聲,為往之初文。春秋時期始加彳旁以強調行的意義。往在戰國時期字形比較多樣,或承襲甲骨文加以變形,作
等,或又加彳、辵、止等義符。《說文》小篆從彳,《說文》古文從辵。隸書承《說文》小篆,聲符
省作
,楷書作“主”。往本義為去、到(某處),與來相對。《說文》:“往,之也。”《合集》37408:“壬辰王卜,貞:田
,
(往)來無災?”(壬辰日王親自占卜,問:到
地打獵,去和回沒有災禍吧?)引申為交際往來。《禮記·檀弓上》:“非兄弟,雖鄰不往。”由本義還引申有過去、以后、送、亡去、死者等意義。往又作介詞,相當于朝、向。往又讀wàng,義為歸向。《老子》第三十五章:“執大象,天下往。”(師玉梅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