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弋
“弋”字讀作yì,是個象形字。①是周朝晚期金文的形體,像一根帶杈的小木樁之形。②是小篆的形體。③是楷書的寫法,看不出木樁的樣子了。
《說文》:“弋,橛也。象折木衺銳著形。”許慎認為“弋”字的本義即為“木樁”,其形就像將木樁削尖而斜釘在墻上或別的地方一樣,正如王筠所說:“必邪著之者,備所掛之物脫落也?!边@話很有道理。農村中常斜釘一木撅于墻,可以掛東西,也可以拴牲口。
“弋”字本義為“小木樁”,如《爾雅·釋宮》:“雞棲于弋為榤(jié)。”“榤”同“桀”,也是小木樁,是雞棲息的木架。因“弋”可以拴東西,所以將細繩拴在箭上射,也叫“弋”,如《詩經·鄭風·女曰雞鳴》:“弋鳧與雁。”“鳧(fú)”,野鴨子。因為箭上拴有繩子,射中后就可拉繩而取,所以“弋”又能引申為“取”義,如《管子·侈靡》:“弋其能者。”
“弋”與“戈”形體相近,江西有個弋陽縣,有人誤為戈陽縣;弋陽縣有個戲劇曲調名叫“弋陽腔”,有人就誤為“戈陽腔”,均應注意。
“弋”字在《說文》中并未立為部首,它是明朝梅膺新增加的部首,所以后世的《康熙字典)、《辭源》、《辭海》等多數常用工具書也均因之而立為部首。有些漢字的本義雖與“弋”無關,但其楷書結構中含有“弋”的部分而又難以歸部,也就只好歸入“弋”中的式、弒等字,《新華字典》中的忒(tè)、甙(dài)、貳等字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象形字。甲骨文“弋”字作等形,像一種下端很尖的樁狀物。西周金文作
,或省作
。戰國文字承襲金文,或下加飾筆,遂與“戈”形相混?!墩f文》篆文作
,是訛變的形體,認為弋字“從廠,象物掛之也”也是錯的。漢簡中的“弋”字更接近于古文字“弋”的形體?!斑弊直玖x是木樁,后作“杙”。《說文》:“弋,橜也,象析木衺銳著形。”《爾雅·釋宮》:“雞棲于弋為榤。”引申義有系有繩子的短箭、獵取等。西周金文“弋”通“式”,用于句首或句中,是勸令之詞。
方鼎:“朕文考甲公、文母日庚,弋(式)休則尚。”召伯虎簋:“弋(式)伯氏從許。”與《詩·大雅·蕩》“式號式呼,俾晝作夜”之“式”用法同?!斑庇滞ā按?。楚帛書:“四神相弋(代)。”(徐在國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