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(xì)說漢字:廷
“督撫廷推,九卿共之。”這個“廷”字,原為會意字。①是金文的形體,左邊的曲線表示庭院,院中有“土”,右邊是面朝左站立的一個人。②是小篆的寫法,“土”移于人下。③是楷書的寫法。
《說文》:“廷,朝中也。”此說欠妥。因?yàn)椤巴ⅰ睘椤巴ァ敝跷模緸槿怂≈ピ海浜蟛乓隇椤俺小敝猓簿褪枪糯饨ň魇艹莺吞幚碚碌牡胤剑?strong>《韓非子?孤憤》:“無能之士在廷。”《史記?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設(shè)九賓于廷。”這兩句話中的“廷”,均指朝廷。至于《后漢書?郭太傳》中所說的“縣廷”,那是指地方官辦理公事的廳堂,當(dāng)然也是從“朝廷”之義引申出來的。
請注意:《詩經(jīng)?唐風(fēng)?山有樞》:“子有廷內(nèi),弗灑弗掃。”大意是:您有深宅空地,卻不去灑掃整理。這里面的“廷”字,仍用的是本義,指“庭院”。在現(xiàn)代漢語中,“廷”、“庭”二字有了分工,“朝廷”、“宮廷”用“廷”字,“庭院”、“庭園”、“家庭”用“庭”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(xì)說漢字》
擴(kuò)展閱讀
形聲字。從廴,壬聲。約始見于西周金文。金文從、壬聲,或從
聲。“
”林義光《文源》以為“象庭隅之形”。壬字的甲骨文字形像人挺土上,疑為挺之本字。金文廷字的聲符變異較多,較早的形體從
聲,或省作
,或變作
,乃從
與從壬的結(jié)合。形符
后世變作廴旁(參“延”字條)。也有學(xué)者認(rèn)為小篆廷字所從的
是由
聲的部分筆畫與
結(jié)合訛變的結(jié)果。漢以后廷字承襲小篆形體,偶或從“辵”,乃形近所致。《說文》:“廷,朝中也。”在西周金文中多表示君王上朝布政的地方,常見中廷、大廷、東廷之說。諫簋:“司馬共右諫入門立中廷。”后世典籍中引申作官署。《廣雅?釋宮》:“廷,宮也。”王念孫疏證:“謂官舍也。”《墨子?號令》:“符傳疑,若無符, 皆詣縣廷言,請問其所使。”也常引申表庭院。《詩?唐風(fēng)?山有樞》:“子有廷內(nèi),弗灑弗埽。”該義后世一般寫作 “庭”。(師玉梅)
——李學(xué)勤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(jī)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