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垣
這個“垣”( yuán)字是會意兼形聲字。春秋戰國時石刻文字①的右上部的小圓圈是表示圍墻,還留有朝右的出入之門;左邊是“土”,這就表示圍墻是用土筑成的,這就是會意。說它是形聲,是因為它是左形(土)右聲(亙),這就叫會意兼形聲:小篆②的形體變得較復雜了。③是楷書的寫法,是由小篆直接演變而來的。
“垣”的本義是“圍墻”(較矮的),如《管子?輕重?乙》:“內毀室屋,壞墻垣。”這就是內毀室屋,外毀圍墻的意思。后來又引申為城池或某些官署的代稱,如白居易《張十八》詩:“諫垣幾見遷遺補。”這個“諫垣”就是指“諫官”。這句話的原意是:幾次見到諫官升為拾遺或補闞的官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形聲字。從土,亙聲。春秋戰國文字或從。
為“墉”本字,與從土意義相通。后皆改從土,以求簡省。“垣”的本義是矮墻,也泛指墻。《說文》:“垣,墻也。”《書?梓材》:“若作室家,既勤垣墉,惟其塗塈茨。”引申指有墻的建筑物,如官署、糧倉。由官署又引申指官署中的官員。墻用于劃分一定的范圍,因此“垣”在傳統的天文學術語中,又指所劃定的星座范圍,專稱中宮的太微、紫微、天市為三垣。(林志強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