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疆
這是“肝膽涂疆場”的“疆”字,是個會意字。金文①的結構相當復雜,其右部有兩個“田”字,而“田”字的上中下有三條橫線,這就表示田界之義,左邊的一張“弓”是丈量田地的用具,表示劃定田界是要丈量的。其下有一個“土”字,表示田地與“土”有關。小篆②的形體與金文基本相似,只是為了結構合理、書寫方便,把“土”字移到“弓”的左側。楷書③的形體是直接從小篆變來的。
“疆”字的本義就是“境界”、“邊界”,如《史記?秦始皇本紀》:“圣法初興,清理疆內。”這就是說:秦始皇的法制剛剛建立,就要清理境內。岳飛《南京上高宗書略》:“恢復故疆。”也就是恢復原來的“邊界”的意思。從“邊界”又引申為“極限”,如《詩經?豳風?七月》:“萬壽無疆。”這個“無疆”就是沒有“極限”的意思。
我們讀《呂氏春秋?長攻》篇時,會見到“安危疆弱”的話,這里的“疆”字應當讀為qiáng(強),實際上是“彊”字的通用字。上古沒有“強”字,需要表達這個意思時均寫作“彊”,因其筆畫過繁,后世才出現了“強”字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會意字。本作畕,從二田會意。后分兩路發展:一路是兩個“田”字上中下有三條橫線,當為羨畫。此種寫法有作者,如字形5,當為訛體;另一路是兩個“田”的旁邊加“弓”,“弓”是丈量田地的用具,表示劃定田界需要丈量。后一種寫法也有不同異體,有的在兩“田”之間沒有羨畫,如字形3。有的則有羨畫,而且可多可少,其中多為上中下三畫者,與《說文?弓部》訓“弓有力”之“彊(強)”為同形字。春秋戰國時期,又加意符“土”或“阜”,如字形10、11,使與土地有關的意思更加明顯。從“阜”者僅偶見,從“土”者則發展至今。其中“土”的位置頗不固定,或在“弓”之下,或在“畺”之下,隸變后,“土”移到了“弓”的左下角,才最后定型。“畺(疆)”的本義是田界。《說文》:“畺,界也。”《周禮?春官?肆師》:“與祝侯禳于畺及郊。”《國語?周語上》:“恪恭于農,修其疆畔,日服其鎛,不解于時。”引申為國界、邊界、邊際、止境、疆土、疆域等。通“彊(強)”,強盛。《呂氏春秋?長攻》:“凡治亂存亡,安危疆弱,必有其遇,然后可成。”(林志強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