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夭
這個“夭”字是個象形字。甲骨文①像一個人彎曲兩臂。金文②的形體也基本上同于甲骨文。小篆③則把彎曲的兩臂之形改為向右歪頭。④是楷書的寫法,把歪頭狀改為一撇,這是為了符合漢字的筆形要求和書寫方便而改動的。
“夭”字的本義就是“屈”。《說文解字》說:“夭,屈也。”屈得過頭了,就會折斷。所以由“屈”能引申為“折”,“短命”可稱為“夭折”。一件事情未能作完也可稱為“夭折”,有半途而廢之義。古代的“夭折”一般不是指人為的,后來又可以引申為人為的摧折,如《管子?禁藏》:“毋伐木,毋夭英。”也就是說:不要砍伐樹木,不要摧折花卉。
“夭”字本讀為yāo(妖),但當它讀為ǎo(襖)時,詞義也變了。剛剛出生的禽獸叫“夭”(ǎo襖),如《淮南子?時則訓》:“毋覆巢、殺胎夭。”就是說:不要把鳥巢捅翻,殺死小鳥!
請注意:古代當“夭折”、“短命”講的“夭”字,多寫作“殀”,但后來“殀”字被廢除了,均寫作“夭”,這主要是為了書寫方便。這個“夭”字與“天”字的形體略有不同,“夭”上是一撇,“天”上是一橫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象形字。像人彎曲兩臂之形。本義為彎曲,讀作yāo。《說文》:“夭,屈也。”《淮南子?修務》:“(木熙者)龍夭矯,燕枝拘。”(表演高竿雜技的人像龍一樣屈伸自如,像燕子一樣蹲立枝頭)太彎曲了就易折斷,故又引申為夭折、短命、摧殘、摧折等義。“夭”還假借指草木茂盛的樣子,如《詩·周南·桃夭》: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華。”又讀作ǎo,指動植物的幼小稚嫩者。甲骨文像人彎曲兩臂之形。之所以彎曲兩臂,有學者據“走”、“奔”古字形上部從“夭”加以推斷,認為“夭”即像人奔跑時甩開雙臂。因奔跑身如弓曲,故“夭”可表彎曲之義。小篆像人屈頸歪頭之形;隸楷文字由小篆演變而來,屈曲的頭部另成一筆,寫作“夭”。(郭小武 葉青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