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去
這是“孟子去齊”的“去”字。甲骨文①的上部是個“人”,下部是“口”(表示門口),人離開了門口即為“去”,所以“去”字的本義是“離開”。可見“去”字也是一個會意字。金文②的上部同于甲骨文,下部的門口轉了一個方向,其詞義并沒有變。小篆③的形體同于甲骨文,只不過在“口”字的上部開了一個口,表示人走了的意思。④是楷書的形體,其上部的“大”字偽變為“土”字。
“去”的本義是“離開”,如《韓非子?外儲說左下》:“陽虎去齊走趙。”就是說:陽虎這個人離開了齊國,而又跑到了趙國。(“走”在古代是“跑”的意思。)后來從“離開”這個本義又引申為“過去”的意思,如崔護《題都城南莊》:“去年今日此門中,人面桃花相映紅。”這里的“去年”就是過去了的一年。從本義“離開”又能引申為“去掉”,如曹操《讓縣自明本志令》:“除殘去穢(huì會)。”所謂“去穢”,就是“把骯臟的東西都去掉”的意思。從“離開”又能引申為“相距”,如“相去萬余里”,就是相距萬余里的意思。就“去”字當“離開”講這個本義而言,與今天“到什么地方去”的意思正好相反,如“我去上海”,是“我到上海去”的意思,而決不是我離開上海。這種具有古今相反義的詞是值得注意的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“去”字可能有兩個來源。其一,象形字。像盛器,下體之“口”像器,上體之“大”像蓋兒,是“凵盧”(????)一詞的象形初文,本義是有蓋兒的盛食器(參見“凵”字條)。其二,從大從口,結構之意不明,詞本義未知(學者或視作以“開口”為義的“呿”字初文)。以上二字在商周時代已經混同一形。至西周中期,二元混同的“去”字下體“口”已多省去上橫而成“凵”形,至東漢,變作三角形,進而變作“厶”形。“去”字上體的“大”形,在戰國楚系文字里中豎訛斷,成為上下相疊的兩個“人”形,這在秦簡及西漢馬王堆、銀雀山簡帛中都有表現,但秦后隸變的主流形式是把“大”形變作“土”形。《說文》:“去,人相違也。”違離、離開義使用頻率高,占據了混同合一的“去”字。《詩·大雅·生民》:“鳥乃去矣,后稷呱矣。”由離開的使動義引申為去掉、除去。由離開義還引申為放棄、失掉和距離,引申為往,即離開此地而至于彼地。而以盛食器為義的“去”在漢代字書和詞書中寫作加“竹”標義的“??”,典籍上一般用后起形聲字“筥(jǔ)”。《詩·周頌·良耜》:“或來瞻女(汝),載筐及筥,其餉伊黍。”引申為收藏,后來用增從“廾”的“弆”字。另引申為器蓋兒,用增從“皿”的“盍”字(參見“盍”字條)。(金國泰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