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(xì)說漢字:岳
“輕氣暖長岳,雄虹赫遠(yuǎn)峰。”這個“岳”字的形體原很復(fù)雜。①是甲骨文的形體,像上下多層山岳的形狀,可見這是個象形字。②是古璽文的形體,由三部分組成,其上部像山峰起伏,其下左為“阜”,阜下為“土”,右為“山”,表示山岳之意。③是《說文》中古文的寫法,比古璽文簡化了許多,上為遠(yuǎn)丘形,下有山。④是小篆的寫法,變成了“從山,從獄得聲”的形聲字了。⑤為楷書繁體字的寫法。⑥為簡化字。
《說文》:“嶽,東岱、南霍、西華、北恒、中泰室。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。從山獄聲。”其實(shí)“岳”字的本義為“高山”。我國有五大名山,即稱為“五岳”,如陸機(jī)《漢高祖功臣頌》:“波振四海,塵飛五岳。”所謂“五岳”,就是東岳泰山、西岳華山、南岳衡山、北岳恒山、中岳嵩山。
在古籍中常見“岳丈”一詞,即指“岳父”。為什么稱“岳丈”?據(jù)說與東岳泰山有關(guān)。在趙翼《陔馀叢考》卷三十七“丈人”中有這樣的記載:“至婦翁曰岳丈,曰泰山,其說尤紛紛不一。或曰,晉樂廣為衛(wèi)玠妻父,‘岳丈’蓋‘樂丈’之訛也。《釋常談》則曰,因泰山有‘丈人峰’故也……世俗以婦翁有丈人之稱,而丈人又有山岳之典,遂引以為美稱耳。”
——左民安《細(xì)說漢字》
擴(kuò)展閱讀
嶽和岳本來是一對異體字。嶽是形聲字,從山,獄聲。漢碑中,嶽字的山旁或居于上,或居于下,而右側(cè)的犬旁或變作。岳是會意字,從山上有丘。本義為高大的山。《詩·大雅·崧山》:“崧高維嶽,駿極于天。”毛傳:“嶽,四嶽也。東嶽岱,南嶽衡,西嶽華,北嶽恒。”漢魯峻碑:“巖巖山岳,礧落彰較。”《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》以“岳”為正體字,“嶽”字被作為異體淘汰。(孟蓬生)
——李學(xué)勤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(jī)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