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州
“關關雎鳩,在河之州。”這個“州”字是個象形字。你看甲骨文①的形體就很清楚,自上而下的三條曲線就是“川”字,表示河流,而中間有個小圓圈,表示水中有塊陸地。《說文解字》說:“水中可居曰‘州’。”所以“州”字的本義就是水中之陸地。金文②的形體基本上與甲骨文相同。小篆③則復雜化了,三支水流都加上了“小州”。而楷書④則把三個“小州”變成了三個“點兒”,這是為了書寫的方便。
“州”字從“水中的陸地”這個本義引申為古代的行政區劃,如兩漢三國時的州比郡大,隋唐時的州則相當于以前的郡。從“州”字的本義又可引申為古代的居民組織,如在《周禮?地官?大司徒》中說:“五黨為州。”一黨為五百家,五黨即二千五百家。
在上古只有“州”字而沒有“洲”字(《說文解字》就沒有“洲”字)。可見“洲”字中的“三點水”為后世所加。請注意:在我國國內的地名中一般用“州”,如“廣州”、“蘭州”、“徐州”、“鄭州”、“柳州”等等。在世界的地名上則用“洲”字,如“亞洲”、“歐洲”、“非洲”等等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象形字。像水中有小塊陸地。本義是水中的一塊塊陸地。《說文》:“水中可居曰州……《詩》曰:‘在河之州。’”《漢書·地理志下》:“自合浦、徐聞南入海,得大州,東西南北方千里。”后分化“洲”字表達這一意義。相傳禹治水后,分其領域為九州。到了漢代,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,始于京師附近地區外分境內為十三個監察區,稱為“十三州”,置刺史,巡視境內。東漢末始成為郡以上的一級行政區劃。歷魏晉南北朝不改。隋廢郡存州,旋改州為郡。唐復改郡為州。宋屬于路。元屬于路或府。明清時屬于府,其不屬于府而屬于省的,則稱為直隸州。州又指古代民戶編制,五黨為州,計二千五百家。“州”字的商代文字像水中有小塊陸地,楷書變為三個點。(馮華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