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召
這個“召”字本為形聲字。①是甲骨文的形體,上部是刀形,表聲,下部是“口”,表示呼喚或打招呼。②是金文的形體,與甲骨文基本相同。③是小篆的形體。④為楷書的寫法。前后一脈相承。
《說文?口部》:“召,??也。”在《說文?言部》又說:“??,召也。”可見“召”與“??”是互訓字,詞義相同。都是“招呼”的意思?!罢佟睘椤罢小钡某跷??!罢佟弊值谋玖x為“呼喚”,如計六奇《明季北略》:“李自成召父老至武英殿,問民間疾苦。”由其本義而又可以引申為“招致”、“導致”。如柳宗元《敵戒》:“敵存滅禍,敵去召過。”這里的“召”即為“招致”的意思。
請注意:“召”字用為地名和姓時,不能讀為zhào,而應讀作shào。如古邑名召陵、周代燕國的始祖召公、《詩經?國風》之一的“召南”,“召”字都讀作shào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形聲字。《說文》:“召,??也。從口,刀聲。”本義就是召呼、召喚。《詩·齊風·東方未明》:“顛之倒之,自公召之。”(因為公家召喚緊急,連衣服都穿顛倒了)克鐘:“王呼士曶召克。”由召喚義引申出召請、號召、招致等義。以上諸義讀為zhào。甲骨文、金文中有一字作??,文獻中召公奭之“召”西周金文即作此形。學界一般都把??與召看作一字異體,其實這兩個字意義上沒有關聯,字形上也沒有衍生關系,本來就是不同的兩個字。西周金文中二字偶爾混用,當是音同通假。甲骨文中,??多作地名,商王經?!?/span>??”于此地;召多作方國名(“召方”)。甲文中有,亦作
,大多作為樂器名稱,??是
的繁體。戰國以后,召逐漸取代??。召公之召舊讀為shào,本是召公奭的采邑,文獻中或作“邵”,地名字加邑旁,后以地為氏。(陳英杰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