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谷
這是“山鳴谷應”的“谷”字,原為會意字。①是甲骨文的形體,上部是水形,下部是水的出口處,表示泉水從泉眼流出。②是金文的形體,與甲骨文相同。③是小篆的形體。④為楷書的寫法。
《說文》:“谷,泉出通川為谷。”可見“谷”的本義就是“兩山之間的水道或夾道”,如《荀子?強國》:“山林川谷美。”姚鼐《登泰山記》:“東谷者,古謂之天門溪水。”大意是:所謂東谷,就是古代所稱的天門溪水。因為山谷往往是狹窄的,由此就可以引申為比喻“困境”之意,如《詩經?大雅?桑柔》:“人亦有言,進退維谷!”大意是:人們也說過這樣的話,進退都是一條死路!
另外,“谷”還可以讀yù,如“吐谷渾”,這是我國古代西北部的一個民族名,是鮮卑族的一支,曾經建立吐谷渾國。
請注意:在古代“谷”與“榖”是兩個不同的字;“谷”指山谷,“榖”指糧食,實行簡化字時,則在這個意思上以“谷”代“榖”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會意字。甲骨文字形下面像谷口,上面像水流出。甲骨文上邊是兩個八字,下邊是口形。金文與甲骨文略同。小篆字形規整勻稱,下面八字變形。隸書、楷書筆畫化,近于金文。本義是兩山之間的水流。《淮南子·說山》:“江河所以長百谷者,能下之也。”從本義引申指兩山中間的低洼地,如山鳴谷應。從兩山間的低洼地引申比喻困難。《詩·大雅·桑柔》:“進退維谷。”谷假借為“穀”。“穀”本是莊稼和糧食的總稱。漢陸賈《新語·慎微》:“棄二親,捐骨肉,絕五谷,廢《詩》、《書》,背天地之寶,求不死之道。”(馮華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