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聽
這是“逆風聽蟬唱”的“聽”字。甲骨文①的左邊是一個大耳朵,右邊是—個“口”,表示一人用口說,一人用耳聽,可見這是個會意字。②是金文的形體,與甲骨文基本相似。③是小篆的寫法,繁雜化了。左上方為“耳”,左下方是“壬”(站在土堆上的一個人),表音。右邊是“德”字的古體字。好像是“有德者耳聰”的意思。④是楷書的形體,直接由小篆演變而來。⑤為簡化字。
《說文》:“聽,聆也。”“聆,聽也。”可見許慎認為“聽”與“聆”是同義詞,能夠互訓。其實二者是有差別的。“聽”是一般的聽,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耳不能兩聽而聰。”這是說:耳朵不能同時聽兩個方面而都聽得很清楚。而“聆”字則是細聽,比如段玉裁糾正許慎的說法:“聆者,聽之知微者也。”很正確。謝靈運《登池上樓》:“傾耳聆波瀾。”這里的“聆”字即為“細聽”的意思。
請注意:古代本來就有一個“聽”字,應讀作yǐn。“聽然”,是張口而笑的樣子,如司馬相如《子虛賦》:“無是公聽然而笑。”這是說無是公這個人張口而笑的樣子。至于在什么地方才能讀yǐn,什么地方應該讀tīng,這要根據上下文來判斷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甲骨文、金文的聽是會意字,從耳從口,表示口有所言,以耳得之為聲,其得聲之動作為聽,《合集》8669:“方無聽。” (即沒有聽到方國的情況)《說文》小篆所從之悳為疊加聲符。《說文》:“聽,聆也。”段玉裁注:“聽者,耳有所得也。”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聽其言而觀其行。”聽而后從,引申為聽從、接受。《詩·大雅·蕩》:“曾是莫聽,大命以傾。”由聆聽又引申為考察、治理,即聽取情況而進行裁斷,治理。《周禮·秋官·小司寇》:“以五聲聽獄訟,求民情:一曰辭聽,二曰色聽,三曰氣聽,四曰耳聽,五曰目聽。”《荀子·王霸》:“相者,論列百官之長,要百事之聽。”楊倞注:“聽,治也。要取百事之治考其得失也。”又引申為等候。《周禮·地官·大司徒》:“正歲,令于教官曰:各共爾職,修乃事,以聽王命。”賈公彥疏:“聽,待也。”聽、聲、聖三字同源(參見“聖”字條)。聽現簡化為從口、斤聲之“聽”。從口、斤聲之“聽”見于《說文》,本義為笑的樣子。《說文·口部》:“聽,笑皃。從口、斤聲。”現代漢語中,“聽”之本義已廢,專表聽義。(秦曉華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