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困
這是“困知勉行”的“困”字,原為會意字。①是甲骨文。外邊的方框像門的四旁,中間的“木”為門撅。“困”是“梱”的古文。②是戰國竹簡文的形體。③是小篆的形體,與甲骨文相同。④是楷書的寫法。
《說文》:“困,故廬也。”恐不妥?!袄А弊直玖x應為“門橛”,因門橛有限制的作用,因此引申為“圍困”,如諸葛亮《后出師表》:“困于南陽。”也就是被圍困在南陽的意思。從“圍困”義又能引申為“窘迫”、“困窘”,如《史記?屈原傳》:“齊竟怒不救楚,楚大困。”這是說:齊國竟然生氣而不去救楚國,楚國非常困窘。由此又可以引申為“貧乏”,如《史記?宋世家》:“歲饑民困。”又能引申為“生活困難”,如《尚書大傳?略說》:“行而無資謂之乏,居而無食謂之困。”由“生活困難”又可引申為“困倦”,如白居易《賣炭翁》:“牛困人饑日已高,市南門外泥中歇。”
“困”,后來也作“睏”的通假字,是“疲乏想睡”的意思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會意字。從木在口中,會意不明《說文》在小篆下又出古文,作按:此是“根”字初文,借為“困”。參見木部“根”字條)。其常用義為困窘。《禮記?學記》:“是故學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”《史記?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齊竟怒不救楚,楚大困。”又指使困窘。《左傳?襄公二十二年》:“子三困我于朝,我懼,不敢不見。”《史記?張丞相列傳》:“文帝度丞相已困通,使使者持節召通。”又指被困。《左傳?定公四年》:“困獸猶斗,況人乎?”三國蜀諸葛亮《后出師表》:“其用兵也,仿佛孫、吳,然困于南陽。”引申指匱乏,貧困。《左傳?僖公三十年》:“行李(使者)之往來,共(供)其乏困。”又指疲乏,困倦。《管子?宙合》:“夫鳥之飛也,必還山集谷。不還山則困,不集谷則死。”(翼小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