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爵
這個“公爵侯爵”的“爵”宇本為象形字。①是甲骨文的形體,就像古代酒器的形狀,下有足,用以溫酒或盛酒,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。②是金文的形體,更像酒器的形狀,其右邊又增加了一只手。③是小篆的形體,其下部訛變為從“鬯(古代祭祀用的一種酒),變得相當復雜。④是楷書的寫法。
《說文》:“爵,禮器也。象爵之形。”許說正確。“爵”字的本義就是“酒器”,是一種“禮器”,如《左傳?莊公二十一年》:“王與之爵。”也就是說:王給了他一件酒器。“爵”由“禮器”引申為“爵位”,如《禮記?王制》:“王者之制祿爵,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,凡五等。”《韓非子?定法》:“官爵之遷與斬首之功相稱也。”意思是:官位的提升是與殺敵的功勞相稱的。至于《孟子?離婁上》中“為叢驅爵”的“爵”,若理解為禮器那就錯了。其實,這里的“爵”是“雀”字的通假字,原話的意思是:替樹林趕來鳥雀。這里的“爵”必須讀作què。
請注意:古書中常見的“爵室”一詞,不能理解為有官爵的人所居之室,而是大船上的嘹望室,如《釋名?釋船》:“又在上曰爵室,于中候望之,如鳥雀之警示也。”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象形字。像爵形。“爵”字在商代已多見,逼肖實物:爵身前有流(傾酒的流槽),后有尖狀尾,杯身下有三足。稍后,杯口上多有柱形“↑”,或在杯側加鋬(pàn,把手)形,或在杯內或流內加短畫以示酒液,或在爵側加手形以示握爵之意。至西周,爵柱形訛作“”形,下體省變為二足。目前,尚未在東周古文字材料中發現“爵”字。在秦并六國前后的秦簡里,“爵”字變異較多,柱形多作“
”,手形(又)下增一短畫而訛變作“寸”,整體訛斷為上下兩塊,全失爵形。秦簡字左下或作“
”,為漢隸繼承;或作“
”,導致《說文》小篆訛作“鬯”。秦簡字中間有多種形式,其中的“
”形,不僅可能是《說文》小篆“
”形之所由,而且成為漢隸“?” “罒”兩種寫法的發端。“?”形在漢隸中多見, “罒”形在漢隸中并不普遍,但后者傳入楷書。《說文》古文“爵”字可能出于漢初,因為它實際是截取秦簡一種字形上部后的變化形式;而漢初馬王堆帛書“爵”字又有截取秦或漢初“爵”字下部的形式“??”。幾經變化的爵柱形,在楷書中變成了扁“爪”形,因此,楷書舊字形寫作“
”,現代規范字形寫作“爵”。本義就是用以盛酒或溫酒的爵。西周史獸鼎:“易(賜)豕鼎一、爵一。”借代指酒。古代君王授給臣下官職爵位時,往往伴隨著賜給爵及其他器物,因此引申為爵位、授爵、授職。“爵”在古書中也被假借作“雀”。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為叢驅爵(雀)者,鹯(zhān,猛禽)也。”(金國泰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