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巾
這個“巾”字是個象形字。甲骨文①就像掛下來的一幅布或一條手巾。金文②和小篆③也都基本上同于甲骨文。④是楷書的寫法。
“巾”字的本義是指古代擦抹用的布,類似今天所用的手巾。從手巾又引申為頭巾、領巾、車巾等。在閱讀文言文時,我們經(jīng)常會遇到“巾幗”一詞,這個“巾幗”是指古代婦女的頭巾或發(fā)飾,后世則往往用“巾幗”作為婦女的代稱,稱女英雄為“巾幗英雄”。
請注意:古代有關帽子之類的字有好幾個,必須加以區(qū)別。冕:是帝王、諸侯、卿、大夫等統(tǒng)治階級的人物所戴的禮帽。冠:是古代的帽子的總稱。巾:是扎在頭上的織物。弁(biàn變):是古代用皮革做成的帽子。帽:是后世才有的字,今天都稱為帽子。
"巾”字是個部首字,凡由“巾”字所組成的字大都與“布”有關,如“布”、“幅”、“常”、“帷”、“幕”、“幡”等字。不過像“帚”、“帝”等字的下部其實不是“巾”宇,下面再作分析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象形字。甲骨文像下垂的佩巾。金文承襲甲骨文。后來, “巾”字中間的一豎漸漸拉長,右邊的“”變?yōu)椤剥S”,到了楷書成了“巾”字。本義是指古代擦抹用的布。《禮記·內(nèi)則》:“盥卒,授巾。”引申為古代婦女的佩巾。《詩·鄭風·出其東門》:“縞衣綦巾,聊樂我員(yún)。”再引申為纏束或覆蓋用的織物。如:車巾,領巾,圍巾。后又指頭巾,指一種冠,以葛或縑制成,橫著額上,古時尊卑共用。漢末農(nóng)民起義軍裹黃巾,稱黃巾軍。后來貴族士大夫也有以裹巾為雅的。也指盛書用的巾箱,即古時放置頭巾或文件、書卷的小箱子。(胡偉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