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帶
“衣帶漸寬終不悔,為伊消得人憔悴。”這個“帶”字本為象形字。①是金文的形體,上下有纓頭,很像一條兩頭下垂的長帶子,中間呈彎曲形。②是小篆的形體,下部變為“巾”形。③是楷書的繁體字。④為簡化字。
《說文》:“帶,紳也。”“紳”為腰帶,可見“帶”字的本義為“腰帶”,如《詩經?衛風?有狐》:“心之憂矣,之子無帶。”大意是:我的內心很憂愁,那人沒有好衣帶。《荀子?儒效》:“逢衣淺帶。”“逢”為“大”義,“淺”為“闊”義。這是說:大的衣服寬闊的腰帶。因為“帶”是長條的,所以能引申為“圍繞”義,如《戰國策?魏策一》:“前帶河,后被山。”意思是:前面有黃河圍繞,后面靠著大山。因腰帶經常帶在身上,所以經常掛在身邊亦可稱為“佩帶”,這就由名詞轉化為動詞,如《漢書?龔遂傳》:“民有帶持刀劍者。”
請注意:古籍中常見“帶甲”一詞,那是“步兵”的通稱,因為步兵常帶甲冑。后來也泛指“披甲的將士”,如《史記?蘇秦列傳》:“帶甲數十萬。”也就是說:有將士幾十萬人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象形字。像古人捆扎衣服的腰帶。《說文》:“帶,紳也。男子鞶帶,婦人帶絲,象系佩之形。佩必有巾,從巾。”本義指腰帶。古人用兩種帶子,一種是皮制的革帶,用以懸佩;一種是絲制的束在外衣的大帶,圍在腰間,結在前面,兩頭垂下,稱作紳。《詩·衛風·有狐》:“心之憂矣,之子無帶。”毛傳:“帶,所以申束衣。”由衣帶引申為各種帶子或像帶子的東西。如:鞋帶,彩帶。又引申指地帶,區域。如:熱帶,溫帶。由衣帶引申為掛在帶上,佩帶。《禮記·少儀》:“仆者右帶劍。”泛指攜帶,隨身帶著。《世說新語·德行》:“(陳)遺已聚斂得數斗焦飯,未展歸家,遂帶以從軍。”由攜帶引申為帶領。如:帶兵,帶徒弟。由衣帶又引申為捆縛。由捆縛引申為連接。《后漢書·侯霸傳》:“縣界曠遠,濱帶江湖。”“帶”在近代已出現,是“帶”的俗字,據草書楷化而成。(胡偉郭敏珊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