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問
這是“松下問童子”的“問”字。甲骨文①是門內有口,表示在門內發問,這是個會意兼形聲的字。②是戰國印文,與甲骨文相同。③是小篆的形體。④是楷書繁體字。⑤為簡化字。
《說文》:“問,訊也。”這是對的。可是說“從口,門聲”則不妥。因為“門”字也含有意義,而并非單純表音。所以“問”字實為會意兼形聲的字。“問”字本義就是“訊問”,如《史記?晏嬰傳》:“晏子怪而問之。”計六奇《明季北略》:“問民間疾苦。”由“訊問”又可以引申為“問候”、“聘問”(代表本國政府訪問友邦)。由“聘問”又引申為“饋贈",如《左傳?成公十六年》:“問之以弓。”就是“把弓饋贈給他”的意思。《詩經?鄭風?女曰雞鳴》:“雜佩以問之。”所謂“雜佩”,就是古代的飾物。這是說:我解下雜佩贈送給您。
請注意:古代的問、訊、詰的含義有所區別。“問”的詞義非常廣泛,有詢問、審訊、問候、聘問、問難等等。而“訊”則用于審問。“詰”多用于反問、追問,如《左傳?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士莊伯(人名)不能詰。”這是說:士莊伯這個人不能追問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形聲字。從口,門聲。本義是問訊、詢問。《論語·泰伯》:“以能問于不能,以多問于寡。”問字甲骨文中就已出現,但意義不明。金文及戰國印文中用為人名。由詢問義引申出問難、過問、審問、責問、訪問、慰問、打聽等義。問是有疑而問,因而亦引申出疑問義。或與“聞”通用。陳侯因??敦:“朝聞諸侯。”借聞為問。 《墨子·非命下》:“必使饑者得食,寒者得衣,勞者得息,亂者得治,遂得光譽令問于天下。”借問為聞。(陳英杰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