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聞
“春眠不覺曉,處處聞啼鳥。”這個“聞”字原為會意字。甲骨文①的下部是面朝右的人形,人的頭上有一只大耳朵,這就突出了“聽”的意思。②是戰(zhàn)國印文的形體,變成了外聲內(nèi)形的形聲字,仍為“聽”意。③是小篆的寫法,與印文相似。④是楷書繁體字。⑤為簡化字。
《說文》:“聞,知聲也。”“聞”的本義為“聽見”,如《晉書?祖逖傳》:“中夜聞荒雞鳴。”所謂“荒雞”,就是半夜嗚叫的雞,古人以此為不祥。《史記?高祖本紀》:“項羽卒聞漢軍楚歌。”由“聽見”可以引申為“知識”、“見聞”,如《史記?屈原列傳》:“博聞強志。”這就是說:學識見聞廣博,記憶力又很強。
“聞”有一個后起的假借義,當“嗅”講,如李商隱《和張秀才落花有感》:“掃后更聞香。”現(xiàn)在仍說“用鼻子聞一聞”。
“聞”讀作wèn,那是“聲譽”、“名聲”義,如《詩經(jīng)?大雅?卷阿》:“令聞令望。”大意是:好的聲譽好的名望。
請注意:“聞”與“聽”在古代是有區(qū)別的。“聽”是聽的行為,“聞”是聽的結(jié)果。《大學》中有“心不在焉,聽而不聞”的話,可見“聽”、“聞”有別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甲骨文聞為會意字,“象人跽而以手附耳諦聽之形”(李孝定語);西周金文形體發(fā)生訛變,為了追求字形的平衡,而將耳與身體割裂開來,置于其右,人形之上又增加裝飾性符號;春秋金文或加足趾形,與女旁相似;戰(zhàn)國文字有所省減,或省耳、或省人形,《汗簡》之古文應(yīng)由戰(zhàn)國文字演變而來。戰(zhàn)國時期聞又另造形聲字,或從耳、昏聲,與《說文》古文相合;或從耳、門聲,沿用至今。本義是聽到,聽見。《合集》2421:“庚子卜,永貞,妣己聞? 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聞其聲,不忍食其肉。”引申為被聽到,即達到,傳布。《詩·小雅·鶴鳴》:“鶴鳴于九皋,聲聞于天。”又引申指使聽到,即報告。《合集》13651:“有疾齒,父乙唯有聞? ”又引申為聞名,著稱。由此引申為名譽,聲望。作名詞,又指聽到的東西,“見聞”主要指知識。又引申指傳聞,事跡。聞又指用鼻子嗅氣味。聽與聞是動作與結(jié)果的關(guān)系。《禮記·大學》:“心不在焉,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。”(秦曉華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