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毋
這是“寧缺毋濫”的“毋”字,讀作wú,本為象形字。①是金文的形體,像站立的婦女,其中的兩點表示乳房,所以在金文中“母”與“毋”為同字。②是小篆的形體,將其中的兩點變為一橫。高亨先生認為:“毋是母字之誤變。”③是楷書的寫法。
《說文》:“毋,止之也。從女,有奸之者……”許慎對“毋”字的形體分析不妥。“毋”字在金文中本為“母”字,到小篆才與“母”字相區別。古人言“毋”,猶如今人稱“莫”,所以便借“母”表示禁止之意。
“毋”字的本義為“勿”或“不要",如《詩經?小雅?角弓》:“毋教猱(náo,猴子)升木。”這是說:猴子上樹不用教。《史記?項羽本紀》:“距(拒)關,毋內(納)諸侯。”由“不要”義又能引申為“不”,如《韓非子?說林下》:“以我為君子也,君子安可毋敬也。”“毋”字還可以作“無”字的假借字,如《史記?秦始皇本紀》:“脛毋毛。”
《禮記?郊特牲》中所說的“毋追”,那是夏代的冠名,這里的“毋追”必須讀作móu duī。
古籍中所說的“毋望”,并非“不要希望”之意,而是“非常”的意思,如《史記?春申君列傳》:“世有毋望之福,又有毋望之禍。”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女之分化字。從女,中間加一橫筆為分化符號,女亦聲。女、母、毋均一字之分化。戰國時始分化出“毋”字。楚文字“毋”字或作,贅加“
”劃飾筆。秦文字或作
,為隸、楷所本。本義是不要,表示禁止。《說文》:“毋,止之也。”《詩·小雅·角弓》:“毋教猱升木。”鄭玄箋:“毋,禁詞。” 《包山楚簡》207:“尚毋又咎。”(希望不要有災禍)《包山楚簡》245:“毋又祟。”(不要有禍祟)又有無、沒有之義。《璽匯》 4887“日敬毋治”,讀為“日敬無怠”。《書·大禹謨》:“無怠無荒,四夷來王。”(徐在國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