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恒
這是“持之以恒”的“恒”字,原為會意字。甲骨文①的中間是“月”,上下的兩條橫線表示界限,這就說明月亮永遠在一定的范圍內運行,體現永恒之意。②是金文的形體,中間又增加一“心”字,表示“心”也要“恒”。③是小篆的形體,將“月”訛變為“舟”。④為楷書的寫法。
《說文》:“恆,常也。”如《晉書?袁甫傳》:“陰積成雨,雨久成水,故其城恒澇也。”這里的“恒”就是“經常”的意思。由“常”又可以引申為“固定的”、“永久的”,如劉禹錫《天論上》:“(天)恒高而不卑。”這是說:天,永遠是高的而不是低的。
“恒”字由“經常”義又可以引申為“平常”,如《戰國策?秦策二》:“甘茂賢人,非恒士也。”大意是:甘茂這個人是一位賢人,不是平常的人。
請注意:《詩經?小雅?天保》:“如月之恒。”這里的“恒”是上弦月漸趨盈滿的意思,必須讀作gèn,而不能讀作héng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會意字。據《說文》,此字“從心,從舟在二之間。上下心以舟施恒也。”段玉裁注云:“上下謂往復也。謂往復遙遠而心以舟運旋,歷久不變,恒之意也。”其說頗迂曲。甲骨文從月在二之間,如字形2,當是取象于月在天地之間圓缺往復而寓永恒之意,《詩·小雅·天保》有“如月之恒”的話,正道出了恒字取象于月的寓意。甲骨文還有異體從弓,如字形1。毛傳解釋“如月之恒”中的“恒”為“弦”,鄭箋進一步解釋為“月上弦而就盈”。弦本弓上物,故字又從弓。金文開始增繁從心,如字形3,其義殆與恒心有關。月字舟字古文多混同,故《說文》小篆訛從舟。秦漢文字或從月,如字形6;或從舟,如字形8;或從日,如字形9。從“舟”沿襲小篆之訛,從“日”則與從“月”相通。楷書作“恆”或“恒”。作“恆”者是從“月”或“舟”形體的變寫,作“恒”者則繼承了從“日”的寫法。《正字通·心部》以“恒”為“恆”的俗字,現以“恒”為規范正字。字形5、10、11是戰國楚系文字的特殊寫法,郭店簡、包山簡很常見。其相同之處是從二從夕,古月、夕同字,故與從月無別。其不同之處是字形5從“心”并加“卜”,字形10、11則省去“心”符而留下“卜”符。此“卜”符如非贅筆飾畫,其意難明。“恒”的本義是月上弦而漸滿。《詩·小雅·天保》:“如月之恒,如日之升。”日月經天、陰晴圓缺乃是固定不變的規律,因而引申為長久、恒心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無恒產而有恒心者,惟士為能。”再引申為普通的、平常的。作副詞,指經常、常常。通“亙”,綿延、連續。《漢書·敘傳上》:“潛神默記,恒以年歲。”(林志強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