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惕
這個“提高警惕”的“惕”字,是一個會意兼形聲的字。金文①的左邊是個“心”,右邊是“易”字,像“蜥蜴”(四腳蛇)之形,上部是頭,下部有腿有尾。說它是會意字,是認為四腳蛇要咬人,所以要當心!有“心”字表示提高警惕;說它是形聲字,因為是左形(心)右聲(易)。②是小篆的形體,是由金文直接演變而來。③是楷書的寫法,是由小篆直接演變而來。
“惕”字的本義就是“敬畏”或“擔心”,如《左傳?襄公二十二年》:“無日不惕,豈敢忘哉!”大意是:沒有哪一天不擔心的,哪里還敢遺忘呢?在古漢語中,用惕字所組成的復音詞是很多的,大都有“恐懼”之意,如“惕厲”是“危懼”的意思,“惕息”是“恐懼”貌,“惕惕”是“憂懼”的意思。今天也有了雙音詞“警惕”。
請注意:有人把“惕”字寫為“愓”或“”,這都是不對的。“惕”字的右邊是“容易”的“易”,而“易”字沒有簡化,只有以“昜”作偏旁時才能簡化為“??”。因此可見,“愓”、“
”的兩種寫法都是錯誤的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形聲字。從心,易聲。金文字形為左“心”、右“易”,或作上“易”、下“心”;小篆由金文演變而來,為左右結構?;蝮w與秦簡一脈相承,作從“心”、“狄”聲,為上下結構;隸楷文字由小篆演變而來,寫作“惕”。本義為恭敬。《說文》:“惕,敬也。”由恭敬引申為警惕、謹慎,又引申為畏懼、戒懼。《書·盤庚上》:“惟汝含德,不惕予一人。”《左傳·襄公二十二年》:“無日不惕,豈敢忘職。”杜預注:“惕,懼也。”由畏懼引申為憂傷?!疤琛痹诠糯€有疾、急速之義。(郭小武葉青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