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爇
這個“爇”字讀作ruò,又讀rè。甲骨文①是手拿火炬焚燒草木的樣子,可見這是個象形字。②是小篆的寫法,反而繁化了,變成上聲下形(火)的形聲字了。③是楷書的寫法,直接由小篆演變而來。
《說文》:“爇,燒也。”用“燒”解其本義基本正確。但許慎并沒有詳細說明它的具體意義。在甲骨卜辭中多次出現“爇田”一詞,就是點燃火炬以驅趕老虎,準備獵取。可見這是打獵的一種方式。到了后世,“爇”字的字義擴大了,放火焚燒也可以稱為“爇”,如《左傳?昭公二十七年》:“遂令攻郤氏,且爇之。”也就是說,便下令攻打郤氏,并且還要放火焚燒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形聲字。從火,蓺聲。本義為燃燒。《說文》:“爇,燒也。”徐鉉:“《說文》無蓺字。當從火、從艸,熱省聲。”《左傳·昭公二十七年》:“將師退,遂令攻郤氏,且爇之。”杜預注:“爇,燒也。”《淮南子·兵略》:“毋爇五谷,毋焚積聚。”由焚燒義引申為烘烤義。甲骨文字形從“丮” (人跽而雙手有所握持)執火炬之形,“丮”或作“又” (像手形),為會意字;小篆演變成上“蓺”、下“火”的形聲字;楷書由小篆演變而來,寫作“爇”。“爇”音義與“燃”相類,為同源字。“爇”字是否可以分析為從艸、從熱、熱亦聲的會意兼形聲字,并解釋其本義為放火燒荒呢?難以確定。因為這最多只是假設,必須進一步嚴加考證后才能下結論。(郭小武葉青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