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啟
“啟”字的繁體字“啟”也是一個會意字。甲骨文①的左邊是一只左手,右邊是一扇門,手把門打開就叫“啟”。金文②的左上部是“門”,右上部是一只右手,下部又增加了一個“口”字,表示把門開了一個“口”的意思,也同樣是“開”。③是小篆的形體,“又”變成了“攴”,“攴”(撲)有“打”的意思。④是楷書的寫法。⑤是簡化字。
“啟”字的本義就是“開”或“打開”,如《左傳?昭公十九年》:“啟西門而出。”也就是說:打開西門而離去。由“開”之義又能引申為“開發(fā)”或“開拓'如:“齊桓公……啟地三千里。”(《韓非子?有度》)意思是:齊桓公開發(fā)土地方圓三千里。由開發(fā)”之義又能引申為“啟發(fā)”,如:“啟叔孫氏之心。”(《左傳?昭公二十七年》)大意是:啟發(fā)叔孫氏之心扉。凡“啟發(fā)”就要用言語說話,因此“啟”字又能引申為“陳述”之義,如在王安石的《答司馬諫議書》中有這樣的話:“某啟:昨日蒙教。”其大意是:“(王安石)陳述:昨日承蒙指教。”其實,今天我們所說的“啟事”也正是“陳述的事情”,若理解為“把事情打開”那就不確切了。
請注意:在古代“啟”字還可以作“啓”、“唘”等,在廢除異體字時則把后兩種形體都廢除了,只保留了“啟”這一種寫法。后來“啟”又簡化為“啟”,因此現(xiàn)在只能用“啟”這一種形體了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初為會意字。殷商甲骨初文從又從戶。又為手之象,戶為門之象,以手拉門會開啟意。后加口為會意兼形聲字,手拉、口喊亦會開啟意。亦加日,從日從,
亦聲。加日突出天明,到開門之時。或
上復加“日”,從日從口從
,
亦聲,會意相同(加日者后分化為晵, 《說文》訓“雨而晝夝(晴)”)。到西周,取得主流地位的是從口從
。構件“又”或作“戈”,以戈啟門,雖行用不久,楷書卻出現(xiàn)了啔字。當時另一主要變化是構件攴代替了又(屬于形義皆近構件的互用),后來一直成為啟字的主流寫法。到戰(zhàn)國時,構件“攴”又有作“殳”者(亦屬于形義皆近構件的互用),此寫法歷經(jīng)漢代,最終楷書又出現(xiàn)異體??。其時亦有省略口作??者,或易“口”為“土”作“
”者,或攴下又加飾筆致構件“又”成為上攴下寸的共用者。其時主流寫法雖有微小波動,但基本穩(wěn)定,并為《說文》所取法。許慎分析為從攴啟聲,當另有所本或理據(jù)重構。隸變后楷書主要出現(xiàn)了構意相同而方位不同的“啟”、“啓”兩體,還有訛體“唘”。現(xiàn)代整理漢字時,以啓為正體,將啟、唘作為異體,后啓又簡化為“啟”。啔與啓也被自然淘汰。晵被《說文》收錄,立為字頭,一直保存。參“晵”字條。本義是開啟、開門。《鄴中片羽三集》下41.6:“其啟庭(
)西戶? ”云夢秦簡《封診式》:“今旦起啟戶取衣。”引申指天開、放晴。《合集》 13112:“貞:翌辛巳有
?”引申指開辟。中山王鼎:“辟啟封彊(疆)。”引申指征伐在前,前驅。《小屯·殷虛文字丙編》409 :“丙辰卜,爭貞:沚戞訓啟,王比(次,督陣于后),帝若(順),受我又(祐)? ”引申指啟發(fā)、開導。番生簋蓋:“廣啟氒(厥)孫子于下。”引申指啟稟、稟告。 《金璋所藏甲骨卜辭》 563 :“王
(視兆)曰:其有來啟? ”地名。《小屯·殷虛文字甲編》 1447:“王其田(畋)啟? ”人名。 《乙編》8728:“子啟亡
(nè,疾)?”芮伯壺:“內(芮)白??乍釐公尊彝。”楚銅符有鄂君啟節(jié)。(張標)
“啟”在甲骨文時代就是一個簡化字。《說文》:“啟,開也。”甲骨文中有,從戶從又,像以手開戶之形,乃開啟之本字。引申指雨后天放晴為,晴者云開日見也,或加日旁作
,乃天晴義之專字。 《合集》13112:“貞:翌辛巳有
? ” 《粹》649:“今夕
? ”亦引申指啟稟、稟告義,或加口旁作
,乃啟稟之專字。《乙》 7826:“丙辰卜,爭貞:沚聝(人名)
王,比(聯(lián)盟)。帝受我佑? ” 《說文》訓“啟”為“教”是“開”的引申義,教者發(fā)人之蒙,開人之智。甲骨文中啟、四字通用。本從又,戰(zhàn)國時期“又”訛為攴。甲骨文、金文中從攴從戶者非“啟”字,乃肇字。至于《說文》,“啟”入攴部,訓“教”也;“晵”入日部,訓“雨而晝晴也”;“啟”入口部,訓“開也”。他如目部之“晵”,木部之“棨”,糸部之“綮”,加之日部之“晵”,由于許慎不知有“
”字,說解以上諸字均曰“啟省聲”,而說“啟”為“從攴啟聲”,既誤解“啟”字,而又說誤此四字。“啟”在西周金文中沿用甲骨文之繁體“
”,戰(zhàn)國以后從攴作“啟”,這是后世通用之繁體,新中國成立后《漢字簡化方案》確定以“啟”代“啟”。(陳英杰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