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吹
“風乍起,吹皺一池春水。”這個“吹”字是個會意字。甲骨文①的左邊是一個面朝右張著嘴巴半跪著的人,其右是個“口”,有“人”有“口”就表示“吹”。金文②的結構與甲骨文基本一致,只是“人”與“口”的位置顛倒了一下。③是小篆的形體,“口”字并無變化,但是其右邊則變得沒有“人'的樣子了。④是楷書的形體。
“吹”字的本義是用口吹氣,又可以引申為大自然界的吹風,如馮延已有“風乍起,吹皺一池春水”的名句。
“吹”字如果讀chuì(去聲)的話,那是指對竽笙等樂器的吹奏,如《禮記?月令》:“命樂正入學習吹。”就是說命令樂師人學學習吹奏的本領。
“吹毛”一詞,在古代往往是指“很容易”,如:“去仲尼,猶吹毛耳。”(《韓非子?內儲說上》)就像吹毛那么容易。但是盧綸《難綰刀子歌》“吹毛可試不可觸”中的“吹毛”則是利劍名。古代要試劍是否鋒利,往往是將一根頭發橫放在劍刃上,用力一吹頭發斷了就證明這劍非常快。因此“吹毛”就變成了寶劍的代稱了。“吹毛可試不可觸”,就是說:寶劍只能試其快否,但是不能用手觸它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會意字。從口,從欠。字像噓氣之形。本義指撮起嘴唇急促地吐出氣流。《老子》第二十九章:“夫物或行或隨,或歔或吹。”吹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現,但不用作本義,用作人名或地名,金文亦作人名。虞司寇壺:“虞司寇伯吹作寶壺。”由本義引申為吹拂、吹奏之義。作夸口講的吹,義晚出,源于“吹法螺”本喻佛法如吹螺而號令三軍,后用來比喻說大話。吹字形體到春秋時正寫、反寫不定,但不論字形如何書寫,一般都是“欠”張開之口形與所從之“口”旁相對,只有個別例外。而且,進人西周時代,左口右欠之結構就逐漸成為主流形體。吹的小篆形體已發生訛變。(陳英杰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