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歌
“流風入座飄歌扇,瀑布侵階濺舞衣。”這個“歌”字本為形聲字。①是金文的形體,左邊是“言”,右邊是“可”,是“從言,可聲”的形聲字。②是小篆的異體字。③是小篆的通行體。將“言”換成“欠”,義相近,都與“人”有關。④為楷書的形體。
《說文》:“歌,詠也。從欠,哥聲。”“歌”字的本義為“唱”,如《詩經?魏風?園有桃》:“心之憂矣,我歌且謠。”大意是:內心有憂愁啊,我唱歌謠以解憂!古代“歌”與“謠”是不同的,《毛傳》:“曲合樂曰歌,徒歌曰謠。”
“歌”字由“唱”可以引申為“歌曲”,如《尚書?堯典》:“詩言志,歌永(詠)言。”由“歌曲”又可以引申“作歌”、“編歌”,如《詩經?陳風?墓門》:“夫也不良,歌以訊之。”“夫”指統治者;“訊”為勸告義。大意是:這人不太好,作歌勸告他。請注意:“歌女”,舊時多指以唱歌為生的女子。可是蚯蚓的別名也叫“歌女”,如崔豹《古今注?魚蟲》:“蚯蚓,一名婉蟺,一名曲蟺,善長吟于地中,江東謂之歌女。”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形聲字。 《說文》:“歌,也。從欠,哥聲。謌,謌或從言。”段玉裁注:“可部曰:哥,聲也,古文以為謌字。”《詩·魏風·園有桃》:“心之憂矣,我歌且謠。”毛傳:“曲合樂曰歌,徒歌曰謠。”《大雅·行葦》:“或歌或咢。”《小雅·四牡》:“是用作歌,將母來諗。” 《大雅·桑柔》:“既作爾歌。”歌字常見于西周文獻,但古文字資料中最早見于春秋時代。戰國古文字中歌字有從口哥聲者,也有從言可聲者,《說文》小篆之或體從言哥聲即承襲戰國古文字訶字的形體。從欠之歌,見于《說文》小篆,更習見于秦簡、漢簡帛,其形體當產生于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。春秋時代的“訶”正用為歌曲之歌。(周寶宏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