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望
這是“登高而遠望”的“望”字,本為會意字。①是甲骨文的形體,上部是一只大眼睛,下部是一個人面朝左站在一個土堆上,表示登高而遠望。②是金文的形體,與甲骨文相似。③是小篆的形體,左上角增加了表聲的“亡”,右上角為“月”,下部仍為“人”形,表示望月之意。④為楷書的寫法。
《說文》:“望,出亡在外望其還也。”“望”字的本義應(yīng)為“遠望”,如《詩經(jīng)?衛(wèi)風(fēng)?河廣》:“誰謂宋遠,踦予望之。”大意是:誰說宋地很遠,翹起腳跟就能望見。《左傳?莊公十年》:“吾視其轍亂,望其旗靡。”這是說:我看到他們的車轍都亂了,遠望他們的戰(zhàn)旗也倒了。由“遠望”可以引申為“盼望”,如曹操《收田租令》:“欲望百姓親附。”這是說:盼望百姓們依附。“望”有“遠”、“高”之義,所以又可以引申為“名望”、“聲望”,如《詩經(jīng)?大雅?卷阿》:“如圭如璋,令聞令望。”大意是:好像玉硅,好像玉璋,是好名聲,是好聲望。
農(nóng)歷每月十五日亦稱為“望”,因為這天太陽西下時,月亮正好從東方升起,故稱作“望”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甲骨文“望”字有二種形體,一種形體像人舉目之形,一種形體像人站在土堆上遠望之形。金文承襲甲骨文,或加“月”,像人佇立望月之形。所從的“目”或訛變?yōu)椤岸保蜃冃我艋癁椤巴觥甭暋?zhàn)國文字承襲金文,或贅加“視”字繁化;或省“月”,從人、亡聲,所從“人”旁豎筆上加短橫作為飾筆,與“壬”同。《說文》遂誤認為從“壬”,又將“望”字分化為二字:望、朢,說形、解義均誤。今“望”行而“朢”廢矣。本義是向高處、遠處看。《玉篇·亡部》:“望,遠視也。”《詩·衛(wèi)風(fēng)·河廣》:“誰謂宋遠,跂予望之。” (誰說宋國遙遠,我踮起腳尖就看得見)金文“望”多為月相名。師虎簋: “隹(唯)元年六月既望甲戌。” 《釋名·釋天》:“望,月滿之名也。月大十六,小十五日,日在東,月在西,遙相望也。”通“忘”。縣妃簋:“孫孫子子毋敢望(忘)白(伯)休。”(徐在國)
初文像一人站立地上張大其目或向前方或向后方遠望之形。到了西周,語言中有了朔朢之“朢”一詞。遂假其為聲,以月為意符,造為“朢”字以表之,同時也用以兼表張望、遠望之望。后來“朢”的形體中像目的部分出現(xiàn)一種訛近“亡”的寫法,如字形14,便干脆將這部分寫作“亡”,如字形15,以之提示字的讀音,因而又有了“望”字,成為“朢”的異體。再到后來,人們又采用異體字分工方式,以“望”字專門表示張望、瞭望、遠望之望。而以“朢”字專門表示朔朢之朢。《說文》:“朢,月滿與日相朢。”所釋即是“朢”的本義。漢字簡化,朔朢之朢、張朢、遠朢、瞭朢之朢統(tǒng)一作“望”。(董蓮池)
——李學(xué)勤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