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期
“不期修古,不法常可。”這個“期”字本為形聲字。①是金文的形體。其上部為“其”,表聲;其下部為“日”,表形。這說明“期”字與時間(日)有關,所以從“日”。②是小篆的形體。“其”字未變,將“日”換成了“月”,因為“日”與“月”均能表時間,可以互換。③是楷書的寫法。
《說文》:“期,會也。從月,其聲。”“期”字的本義應為“限定的時間”,如《詩經?王風?君子于役》:“君子于役,不知其期。”大意是:心上人外出服役,不知何時才算歸期。《史記?陳涉世家》:“會天大雨,道不通,度已失期。”這是說:適逢天下大雨,道路不通,估計已經誤了期限。由“期限”可以引申為“約會”,如《詩經?鄘風?桑中》:“期我乎桑中。”意思是:我們在桑中這個地方約會。又可以引申為“期望”、“要求”等。
請注意:“期”還可以讀作jī,一周年、一整月就稱為“期年”、“期月”,如《左傳?襄公九年》:“行之期年。”也就是說,施行了一周年。《后漢書?耿純傳》:“期月之間,兄弟稱王。”這是說:在一個月之內,兄弟就稱王了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形聲字。金文從日,其聲。戰國文字演變為從日,(幾)聲或丌聲。金文又或從月,其聲。它們都是指“時期”的“期”,也通做“朞”字。沇兒鐘:“眉壽無期。” (《集成》1.203)《說文》:“期,會也。從月,其聲。”段玉裁注:“會者,合也。期者,要約之意,所以為會合也。”《詩·鄘風·桑中》:“期我乎桑中,要我乎上宮。”就是用的此義。引申為“約定”、“契約”、“期待”、“期望”、“必定”、“目的”等義。此義讀為qī。而“周期”的“期”與“期會”之“期”實際上是同源關系,因為其規律是一定的,因而稱之為“期”,表示“會合”之意。所以滿一年、一月、一日、一晝夜等都可以稱為“期”。此字即《說文》訓為“復其時也”的“稘”字,讀為jī。《說文》所引《虞書》 “稘三百有六旬”,今本《書·虞書·堯典》作“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”,后泛指“百年”、“時間”、“期限”等義。又假借為“其”、“綦”、“羈”等。(王志平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