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牡
這個“牡”字也是個會意字。甲骨文①的左邊是“牛”,右邊是古文字中的一種雄性符號。從甲骨文的其它文字看,凡表示公羊、公豬、公馬、公鹿的字都有這種雄性符號。所以它們也都是會意字。金文②的左邊仍然是“牛”,右邊發生了偽變,把雄性符號錯變成“土”字了。這就由原來的會意字變成了左形(牛)右聲(土)的形聲字“牡”了。③是小篆的形體,與金文的形體完全一致。④是楷書的寫法。
“牡”字的本義是指鳥獸的雄性,與“牝”相對。《詩經?邶風?匏有苦葉》:“雉(zhì志)鳴求其牡。”“雉”是野雞,這里是指母野雞。這句詩是說:母野雞叫是尋求雄野雞。其原意是寫一個女子聽到雌雉求牡的鳴聲,從而想到她的未婚夫假如能在這時來迎娶該多好。從“牡”字的“雄”性之義又可以引申為特指鎖簧,也就是舊時鎖中可以插入和拔出的部分。至于“牡丹”的“牡”字那是個假借字問題,與“牡”字的本義毫無關系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形聲字。《說文》:“牡,從牛,土聲。”原為會意字。甲骨文中“丄”用以表示雄性之家畜或獸類,結合表示不同獸類的形符,分別形成表示雄性之牛、羊等的專名用字。“牡”本義是公牛。 《粹》 396:“辛巳貞,其??生于妣庚、妣丙牡、、白豭。” (辛巳這天貞問:應該用牡牛、牡羊、白色的公豬向妣庚、妣丙祈求生育嗎?)剌鼎“用牡于大室”指用公牛作犧牲祭祀先祖。后引申為雄性動物之通稱,取代其他表雄性的專名用字。《詩·邶風·匏有苦葉》:“雉鳴求其牡。”至戰國時代,字所從之“丄”由于演變得與“土”形近而被改造成聲符“土”。(陳英杰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