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手
“娥娥紅粉妝,纖纖出素手。”(《古詩十九首》)這個“手”字是個象形字。你看金文①多像一只大手,上部是五個指頭,下部是手臂。小篆②也很像一只手的形象。③是楷書的寫法,不太像手的樣子了。
“手”字的本義就是指腕以下能拿東西能作事的部分,是名詞。可是后來又引申為動詞當“持”或“執(zhí)”講,如《公羊傳?莊公十三年》:“曹子手劍而從之。”就是說:曹子拿著寶劍而跟著他。其實當“持”講的手,我們今天還在沿用,如“人手一冊”,就是每人各拿一本的意思。由“執(zhí)”義,又可以引申為用手打擊之義,如《漢書?司馬相如傳上》:“手熊羆。”也就是赤手空拳把熊羆打死的意思。
在古代典籍中,用“手”字組成的詞很多,有些詞的含義稍不注意就會搞錯。比如“手刺”一詞,不是手上扎了一根剌,而是指古代下級官員要去拜見高官,自己親手寫的介紹自己身份的名帖。再是“手談”一詞,不能理解為盲人的“手語”、“指語”,而是指“下圍棋”。還有“手筆”一詞,現(xiàn)在一般是指親手所寫或所畫的東西,可是在古代就復雜了,如在《官場現(xiàn)形記》第五十九回中說:“這是二舍妹,她自小手筆就闊,氣派也不同。”這里面的“手筆”卻是指“排場”。
“手”字是個部首字,在漢字中凡由“手”或“寸”所組成的字大都與“手”和動作有關(guān),如“扶”、“搜”、“承"、“拳”、“拿”等字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象形字。金文像手伸出五指形。小篆為均衡筆畫結(jié)構(gòu)寫作“”,說文古文是六國異寫文字,依稀可見手的影子。隸書逐漸將弧筆的五指拉成橫畫,完全脫離了象形字。楷書則更看不出手的樣子了。《說文》:“手,拳也。象形。凡手之屬皆從手。”段玉裁注:“今人舒之為手,卷之為拳,其實一也。”本義是腕以下的指掌部分。《詩·邶風·擊鼓》:“執(zhí)子之手,與子偕老。”引申作動詞用,表示取。《詩·小雅·賓之初筵》:“賓載手仇,室人入又。”表示拿著,執(zhí)持。《逸周書·克殷》:“武王乃手大白以麾諸侯。”“手大白”即“右秉白旄”;手,秉持也。又表示用手打擊。《漢書·司馬相如傳》:“生貔豹,搏豺狼,手熊羆,足野羊。”又引申為親手,親自。《后漢書·隗囂傳》:“帝報以手書。”后借指為專司某事或擅長某種技能的人。《宋書·黃回傳》:“明寶啟太宗使回募江西楚人,得快射手八百。”后來,“手”又引申出手藝、小巧的等多項意義,還用作表示技能、本領(lǐng)方面的量詞。現(xiàn)在的“手”是漢字的一個部首,作偏旁在左邊時,寫作“扌”,如排、拱、指等;在下部時,寫作“手”,如拳、掌、挈等,凡從手的字大都與手和手的動作有關(guān)。(荊亞玲 蔣曉薇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