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揚
“大風起兮云飛揚。”這個“揚”字本為會意字。①是金文的形體,右邊是一個面朝左而彎腰站立的人,左邊是一盞高座明燈,顯示揚舉明燈之意。②是小篆的形體,將金文中的“人”形變為“手”形,而“燈”移于右邊,變作“”,成為會意兼形聲的字了。③是楷書繁體字。④為簡化字。
《說文》:“揚,飛舉也。”這是對的。但說“從手,聲”,則不妥,因為“”本含有意義。“揚”字的本義為“舉”,如屈原《九章?哀郢》:“楫齊揚以容與兮。”所謂“容與”是指徘徊不前。這是說:船槳齊舉而又徘徊不前啊。由“舉”又可以引申為“宣揚”,如柳宗元《貞符》:“揚大功。”也就是說:宣揚大功。由“宣揚”義又可以遠引申為“容貌出眾”。如裴度《自題寫真贊》:“爾貌不揚。”這是說:你的容貌并不出眾。
請注意:《詩經?大雅?公劉》:“干戈戚揚。”若把這句話理解為“舉起干戈”那就錯了。“干”是盾,“戈”是長兵器,“戚”是大斧,“揚”是指“鉞”,也是斧類。所以這句詩是指的四種兵器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形聲字。從手,昜聲。金文中的“揚”字形繁簡不一,構字部件位置不定,形體多樣。一般認為作雙手捧玉上舉對日頌揚狀。所捧玉形多為圓形的玉環,也有玉串。有時一個字形中玉環、玉串都出現。意思是頌揚。師?方彝:“敢對揚天子丕顯休。” “對揚”即答謝恩惠。甲骨文中“揚”不從手,金文中有的不從手,本于甲骨文;大多有手形,但手只是作為身體的一部分,特征不明顯。到戰國時期,字形中出現攴,取代手形。到小篆時則明確以手作為形符了。楷書的揚本于小篆。作“揚”。簡化字揚是仿照草書而成。本義是飛起、高升。《詩·小雅·沔水》:“??(yù,疾飛的樣子)彼飛隼,載飛載揚。”由本義引申出舉起、仰、提高聲音、彰顯、傳播等意義。甲骨文中的,用作“飛揚”之“揚”。《合集》3343:“鬼方昜。” (鬼方——與商為敵之國——的人馬如飛般逃跑了)有時也作人名、地名。(方東杰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