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擔
這是“勇擔重任”的“擔”字,本為形聲字。①是小篆的形體,為左形右聲的形聲字。②是楷書繁體字,左邊由“人”變成了“手”,但仍為形聲字。③為簡化字。
《說文》:“儋(擔),何(荷)也。”如《戰國策•秦策一》:“負書擔橐。”這是說:背著書挑著大口袋。
請注意:“擔”字作動詞用時應讀作dān,而作名詞用時應讀作dàn,如《儒林外史》第二十五回:“門口挑了一擔茯靈糕來。”有時作重量單位用(一百斤為一擔),也讀作dàn。《楚辭•遠游》中的“擔撟”一詞是形容高舉的樣子,但這里的“擔”字應讀作qiè,實為“揭”字的通假字,當“舉”講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此字晚出,始見於隸書。隸書從手、詹聲。楷書同。從「手」為義符,表示是手部的動作;從「詹」為聲符,沒有兼義功能,依《說文》,「詹」的本義為「多言」,這和「擔」義沒有關係。不過,如果把「詹」聲看成是「冘」聲的假借,那麼就可以兼義了。「冘」的甲骨文作「」,楊樹達《積微居甲文說》以為「象人荷擔,兩端有物,以手上扶擔木之形」,就是「擔」的本字,因此「冘」聲和「擔」義密切相關。據此,擔的聲符屬造字假借,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。
音讀ㄉㄢ(dān),本義是用肩膀挑東西,如「擔水」、「擔柴」。引申為負責、承當,如「擔風險」、「擔責任」、「擔驚受怕」。
另音ㄉㄢˋ(dàn),指用扁擔所挑的物品,如《列子?湯問》「遂牽子孫荷擔者三夫(於是帶著子孫和挑物品的三個男人)」。引申為肩負的責任,如「重擔」。引申為量詞,計算成挑物品的單位,如「一擔米」、「兩擔柴」。
另音ㄉㄢ(dān)、陸音ㄉㄢˋ(dàn)時,指用來挑物的器具,如「扁擔」。(編撰:季旭昇 審查:蔡信發)
——《中華語文大辭典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