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拔
“力拔山兮氣蓋世。”這個“拔”字本為會意字。甲骨文①上部為左右兩只手,中間是一棵樹。于省吾先生認為“象兩手拔木之形”。即古“拔”字。②是小篆的形體,變成了“從手,發聲”的形聲字了。③為楷書的形體,直接從小篆變來。
《說文》:“拔,擢也。”可見“拔”就是“抽出來”、“拔起來”的意思,如《三國志•吳書•吳主傳》:“秋八月朔,大風, 松柏斯拔。”大意是:在秋天的八月初一,天刮起大風 松樹柏樹被拔起來。由此又可以引申為“提拔”,如李白《與韓荊州書》:“山濤作冀州,甄拔三十余人。”這是說:山濤在當冀州的長官時,經審察而提拔了三十多人。由“拔起”又可以引申為“攻取”義,如《史記•高祖本紀》:“攻下邑,拔之。”也就是說:攻打下邑(古縣名),攻取了。拔起來有突出之意,所以“拔萃”多指才具特出,如《后漢書•蔡邕傳》:“曾不能拔萃出群。”
請注意:《詩經•大雅•綿》有“柞(yù)拔矣”句,這里的“拔”指的是樹木高大。是說“柞樹樹高大參天”,而且“拔”字應讀作bèi,不能讀作bá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形聲字。從手,犮聲。“拔”字在戰國楚簡中像用雙手拔取草、木之類的事物,當為會意字。小篆是從手、犮聲的形聲字。在漢代隸書碑刻中,“拔”字的聲符“犮”有時訛變為“”、 “夭”等形。本義是抽拉,連根拽出。《易·泰》:“拔茅茹以其匯。”王弼注:“茅之為物,拔其根而相牽引者也。” 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力拔山兮氣蓋世。”引申為選拔,超出,吸出(毒氣)等義。以上義項讀bá。又指一種草名,即龍葛,讀fá。(方東杰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