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舉
“舉頭望明月,低頭思故鄉。”這個“舉”字很形象,于省吾先生認為甲骨文①就是“舉”字的初文。其下是一個大人,雙手舉起一個小孩(子)。可見這是個會意字。②是金文的形體,是四只手對舉的意思。甲、金文都是會意結構??墒堑搅诵∽蹌t變成形聲字了,其上中是“與”,表聲;其下是三“手”,表形。④為楷書繁體字。⑤是簡化字,是草書楷化體。
《說文》:“舉,對舉也。從手,與聲。”釋義是對的。但說“從手,與聲”是僅就“舉”字的小篆體分析的,不夠全面。從上面所列的形體看,“舉”字的本義就是“舉起”或“抬起”,如《新五代史•楊行密傳》:“為人長大有力,能手舉百斤。”由“舉起”義又可以引申為“攻下”或“占領”,如《谷梁傳•僖公二年》:“五年而后舉虞。”就是說:五年以后占領了虞國。“舉”字還能從實詞轉化為虛詞,即范圍副詞“全”義,如“舉世無雙”等。
請注意:古文中的“舉錯”,多指“起用和廢置”意。但是《史記•秦始皇本紀》中“舉錯必當”卻為“措施一定要得當”的意思。可見這里的“錯”字實為“措”字的假借字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形聲字。從手,與聲。“舉”字始見于金文,從犬,與聲,義為舉薦。中山王壺:“舉賢使能。”小篆從手,本作擧。清邵瑛《說文群經正字》:“今經典作舉。隸變漢碑多如此作,今俗因之。”可見,隸變以后,舉的下部由“手”變為“
”。在歸部上,后世辭書多將舉歸入“臼”部。本作擧,是舉的本字,簡化作舉。本義是雙手向上托物,向上伸。所以和手、腳有關都可用舉,如舉手、舉踵;相關的動作也用舉,如舉止、舉措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吾力足以舉百鈞,而不足以舉一羽。”從手,引申出拿著、執持等義。又引申為升起。由上升義引申出舉薦、推薦。與手、腳的動作有關,又引申出帶領、發動、演奏等義。(方東杰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