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必
“物類之起,必有所始。”這個“必”字本為象形字。①是金文的形體。其上部的缺口處,可以捆綁斧頭,其下為彎曲的斧柄。②是小篆的形體,根本看不出斧柄的樣子了。③為楷書寫法。
《說文》:“必,分極也。”此說不妥。因為“必”字本為“柄”的象形字,實際上也就是“(bì)”字的初文。“柲”就是兵器的“柄”,如杜預注《左傳•昭公十二年》:“柲,柄也。”因為兵器的柄一定要固定牢,所以“必”字又可以引申為“定”義,這就轉化為副詞“必定”、“一定”、“定然”等,如《商君書•更法》:“治世不一道,便國不必法古。”大意是:治世并不只有一種方法,對國家有利也不一定要去效法古代。由“必定”又可以引申為“果真”義,如《史記•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王必無人,臣愿奉璧往使。”也就是說:王果真沒有人可派,那么我愿意拿上璧出使秦國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形聲字。甲骨文中的“必”字是從裘錫圭先生的考釋中選擇的成字或偏旁(參《古文字論集·釋秘》。《甲骨文編》、《甲骨文字典》均無“必”字)。甲骨文中字可以獨立使用,后世被淘汰,從此偏旁的字也都改成了“必”旁。《說文》:“必,分極也。從八、弋,弋亦聲。” (“分極”義即劃分的標準)《說文》釋義、析形均有誤。“必”乃秘之本字,像戈、矛器物的長柄,甲骨文即像其形,金文中添加聲符八。甲骨文、金文中均用其本義,金文中用例多見于冊命賞賜銘文中。作副詞,用表肯定義。戰國末期之新郪虎符:“必會王符,乃敢行之。”戰國文字中,所從之“
”或訛作“戈”形,如包山楚簡《文書》 139之“
”;或所從八均作平行之斜筆,如郭店楚簡《性自命出》 29之“
”、上博簡《孔子詩論》 27之“
”,字形發生了較大訛變。演變到隸書時,成為一個獨體字,形與聲便再無法區分。(陳英杰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