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午
?
“午”字就是“杵”字的本字,是個象形字。甲骨文①像兩頭粗圓、中間有一細腰的杵形,可以用來舂米。②是金文的形體,上端向左右伸展的部分是兩個把手,供兩個人使用,抬起落下便于用力。③是小篆的形體,變得不像杵的樣子了。到了楷書④那就更不像杵形,它是由小篆直接變來的。
“午”字的本義就是“杵”。以“杵”搗“臼”才能舂出白米,所以“午”有“抵觸”或“違反”之義,如:“午其軍,取其將。”(《荀子•富國》)這個意義后來大都寫作“忤”或“迕”。有“違反”義就不可能“順”,所以由“不順”又可以引申為縱橫交錯,如在《儀禮•特性饋食禮》中有“午割之”一句話,這個“午割”,不是“在中午割”,而是縱橫交錯地割。
當“午”字被借用為地支的第七位以后,那么它當“杵”用的本義又該怎么辦呢?就在其左增加一個木字旁,形成了左形(木)右聲(午)的形聲字“杵”。自此以后“午”、“杵”有了明確的分工。
“鋤禾日當午”的“午”字,就是指“中午”。古人用地支計時,所謂“半夜子時,正晌午時”,后者即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。
“午”字是個部首字。在漢字中,凡由“午”所組成的字大都與“違反”或“抵觸”義有關,如“啎”字等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象形字。字在甲骨文、金文中像杵形,假借為地支的第五位,用于紀月,指農歷五月;用以紀時,指十一時至十三時;在太歲紀年法中又用以紀年,《爾雅·釋天》:“太歲在午曰敦牂。”與天干相配,可用以紀年,亦可用以紀日。(李義海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m.mykzcwp.cn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